1.山东省第11届残疾人运动会中,让智力残疾人参加乒乓球比赛吗?
2.身残志坚的奥运会运动员故事
3.残疾人如何参加残奥会
山东省第11届残疾人运动会中,让智力残疾人参加乒乓球比赛吗?
可以参加。
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特奥运动,帮助越来越多的智力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体育、康复健身,体验体育运动带给他们的快乐。在特奥运动的帮助下,这些智力残疾人精神互勉、生活互助、融合发展,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而此次“两活动一”与特奥会同步举办,无疑成了运动会期间最具特色和亮点的活动。
特奥会不仅是一项特殊的体育事业,更是一项造福于智力残疾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社会事业,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身残志坚的奥运会运动员故事
19岁时,张小玲因故一条腿被截肢。“命运难道就是如此吗?”张小玲曾无数次痛苦地发问。“那是一段黑暗的日子,但我不能接受命运如此的安排。”擦干眼泪后的张小玲,决心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天地,于是,她开始了与命运的抗争。
年,中国第一届残疾人运动会召开在即,凭着自己曾打过乒乓球且水平不错的特长,张小玲开始给广西群体处、广东群体处写信自荐。但由于报名时间已过,张小玲与第一届中国残疾人运动会擦肩而过。当1985年参加广西自治区残疾人运动会时,张小玲知道,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她要抓住它。因为不适应当地天气,张小玲病了,发起了高烧,但她知道,自己不能输,“第一步一定要迈出去!一定!”张小玲这样对自己说。凭着顽强的斗志,凭着平日刻苦的训练,咬牙拼搏,张小玲夺取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事后,张小玲写了详细的打球笔记,自己为什么输,每一个球都是怎样输的,应该怎样打,她都记录得清清楚楚。直到今日,张小玲还保持着记录打球笔记的好习惯,不论是比赛还是平日训练,她都详细分析每一个球的得失,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天道酬勤”,在1987年第二届中国残疾人运动会上,张小玲终于一举夺得了冠军,并在1988年汉城残疾人奥运会中,摘取了乒乓球单打的桂冠!作为一名残疾人,张小玲了解残疾人的所思所想,知道他们遇到的困难、困苦。她关心着残疾人的工作、生活,在打球之余,为残疾人的事业奔走忙碌。
谈到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状况,张小玲说,目前,特别是在基层,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条件还较差,缺少经费,运动员完全是凭自身的努力在坚持训练。说起残疾人就业状况,张小玲说,现在有很多基层单位,依旧不愿意接收残疾人工作,觉得单位里有个残疾人,好象是很不好看的一件事。她希望能在切实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上,取更有效的手段和措施。
当记者问到她的人生信条时,张小玲说,要想成功,就要吃苦,还要坚忍。她也对所有的残疾人朋友说,在生活中,要保持好自己的良好心态,面对困难、挫折,一定要咬牙挺过去,残疾人更要自立自强。她说,她相信,经过努力,每一个人都能走过困难!
在这个世界冠军的背后,我们知道她一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但她走过来了,还将凭着这股子不服输的倔强劲儿,一路走下去……
残疾人如何参加残奥会
一定运动特长并达到参赛项目最低残疾标准的残疾人,可到当地残联或体委(体育局)的群众体育部门报名。各级各类的残疾人体育组织在各种活动中发现和选拔成绩优秀的运动员,并输送到国家集训队。
参加残奥会的残疾人运动员必须满足一定的身体条件。由于残奥会的运动员分为不同的残疾类别,因此他们需要符合各自类别的残疾标准。例如,视力障碍、肢体残疾、智力障碍等都有相应的参赛标准。运动员需要经过医学和体育方面的评估,以确定其是否符合参赛条件。
其次,残疾人运动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和竞技水平。与奥运会类似,残奥会也设有多个项目,如田径、游泳、举重、乒乓球等。运动员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和比赛,不断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以争取在残奥会上取得好成绩。
残疾人参加残奥会的意义
1、增强社会包容和残疾利意识:残奥会为残疾人士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时也向社会宣传了残疾人的能力和成就。这有助于打破社会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提高社会对残疾人的认同和尊重,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包容和平等。
2、激发残疾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残奥会为残疾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追求梦想的舞台,许多残疾运动员在比赛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尤其是残疾人,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3、推动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残奥会的举办推动了各国对残疾人体育的关注和投入,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了更好的训练和比赛条件。这有助于提升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水平,进一步推动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