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国家队管理制度-围棋国家队待遇

tamoadmin

1.围棋选手怎么赚钱

2.中国的围棋棋手一般如何获得资格,且当上棋手后一般在哪里进行训练或者怎么参加比赛?

3.中国围棋协会的主要职能

4.围棋手的收入

5.为什么围棋选手年龄越大棋力越差,而二十多岁的反而很厉害

围棋选手怎么赚钱

围棋国家队管理制度-围棋国家队待遇

围棋选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赚钱:

1. 代表围棋俱乐部或企业进行表演、讲解、教学等活动,获得演出费用、咨询费用等。

2. 担任围棋赛事的评委、解说员、裁判等工作,获得相应的报酬。

3. 担任围棋教练,指导围棋爱好者进行学习和训练,获得教学费用。

4. 参加网络围棋比赛获取收入。

5. 可以通过直播和课程等方式,分享自己的围棋知识和技巧,获得粉丝的打赏和赞助。

6. 在国家队或围甲围乙联赛中表现出色的选手,可以获得相应的工资和奖金。

7. 参加国际国内的各种围棋比赛,获得比赛奖金。

8. 承接广告、代言和商业活动等,获取相应的收入。

总之,围棋选手的收入来源多种多样,只要他们有足够的才华和影响力,就可以在围棋界以外获得更多的收入。

中国的围棋棋手一般如何获得资格,且当上棋手后一般在哪里进行训练或者怎么参加比赛?

成为职业棋手的标志是定段,即获得专业段位。

在我国,每年有段位赛,实际包括定段和升段两部分。前者即是针对刚刚进入职业的新人而言,是跨入职业大门的最终门槛。要想成为一个职业棋手,要经历一个相当严格的定段流程。首先就是业余定段,只有达到业余五段以上,才有资格参加职业定段赛。而定段赛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在近几年的职业棋手定段赛上,300多名18岁以下的小棋手参加预选赛,他们争夺才20个定段名额。业内人士透露,全国有望定段的小棋手高达1万多人,而每年的定段名额基本固定在20人,每位小棋手定段均面临“万里挑一”的严酷现实。比如2009全国段位赛7月于绍兴落子,最终,男子17人女子前3名定段成功。考虑到竞争惨烈,2010年全国段位赛7月石家庄落子时,增设了男子U25岁公开组2个定段名额、和女子U20岁公开组3个定段名额。

棋手的训练是不固定的。进入省队、国家队是一种模式;进道场、俱乐部也是一种模式。国内的赛事大多是有名额制约,需要等级分排序,年轻的低段棋手机会较少。因此除了大大小小的锦标赛事,非常重要的是中国围甲联赛,已成为年轻棋手成长的主战场。

中国围棋协会的主要职能

中国围棋协会于1962年在安徽合肥市正式成立,职能是:研究制定发展、竞赛训练规定以及全年竞赛规程和规则,推动普及围棋运动;制订管理全国围棋法规;审批职业棋手、业余棋手及裁判员的技术等级;选拔和推荐国家队和推荐国家队及集训队运动员、教练员等。

围棋手的收入

这是2011年3月的一篇报道,供LZ参考:

围棋职业选手收入调查

在中国,“收入”是大家很感兴趣的敏感话题,无论哪个行业,都有一种比较心态,特别是本国不同行业收入的比较,更牵动大众的神经。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用不同国家的相同行业来比较一下或许更为轻松也更有趣味。围棋是一个相对好比较的行业,主要原因在于职业棋手的收入最主要的部分是比赛的奖金与对局费,这些都是完全公开的。职业棋手和其他行业的从业者一样,人与人之间在收入上是有天壤之别的,不过倒是没有人质疑顶尖职业棋手的高收入是否不合理。

日本棋手“窝里横”就有高收入

作为竞技项目,棋手要取得高收入,一定要有过硬的真功夫,绝对不能靠运气,更没有所谓的“潜规则”。围棋比赛的冠军拿得越多,收入自然越高,问题是在国内比赛中,有可能拿冠军的看上去可能有30人左右,但实际上冠军往往都集中在几个一线顶尖高手中,更不用说竞争更为激烈的世界性比赛了。

围棋与其他职业化程度高的体育项目一样,都是贫富悬殊,中国的顶尖高手在中国算得上是富翁,而大多数底层棋手的收入却只相当于普通白领。2009年是中国顶尖围棋手收入最高的一年,古力在各项大赛中拿到的奖金据统计达到700万元,在当年的中日韩顶尖棋手中收入排名第一,扣除个人所得税和上交中国棋院的管理费之后,古力拿到手的奖金约为250万元。如果将古力的其他收入如围棋甲级联赛等计算在内,2009年古力的总收入有300多万元。像古力这种年入300万元的中国棋手是极为罕见的,即使是古力本人,实际年收入达到300多万元的情况也仅出现一次而已。2009年能拿到这么多钱,主要原因是古力当年一口气拿下了3个世界冠军,国内比赛的冠军也拿了不少。

由于日韩棋手的税和管理费都没有中国棋手这么高,因此若是按个人实际收入来计算,2009年古力的收入肯定不如日本棋手,收入也成不了围棋界的“世界第一”。日本棋手这些年战绩糟糕,在各项世界比赛中往往连8强都进不了,更不要说世界比赛的奖金,就算是世界比赛的对局费他们也拿得不多,但日本顶尖高手的年收入却总是超过中国甚至是拿过多个世界冠军的韩国高手,因为日本国内最大几项比赛的奖金不亚于世界性比赛,日本的顶尖高手虽然面对中韩高手时难有胜算,但他们只要能够“窝里横”,年收入就往往不会少,这也是日本棋手相对更为重视国内比赛的真正原因。

中国棋手实际收入低于日韩

世界围棋手年收入前10排名实际上就是中日韩三国顶尖棋手的收入排名。2010年世界围棋收入谁最高呢?有人根据公开的资料作了统计,日本棋院的张栩九段以844万元人民币高居榜首,他的实际收入约为650万元人民币。排名榜前3位都是日本棋手,排名第2的山下敬吾九段的税后收入约为620万元人民币,第3名井山裕太九段税后收入约为396万元人民币,中国的孔杰九段排在第4位。2010年孔杰拿了3个世界冠军,他的税前收入约为395万元人民币,扣除个人所得税和中国棋院的管理费之后,实际收入约为190万元人民币。韩国排名第一的李世石去年实际收入约308万元人民币,但他的税前收入比孔杰少10万元人民币,因此只能屈居孔杰之后排名第5。

中国棋手的实际收入要比日韩棋手低很多,因为中国棋手在世界性比赛中得到的奖金除了要交所得税外,还要交中国棋院的管理费,以前中国棋手所获国际性比赛的奖金,实际到手部分只有奖金总额的28%,近两年中国棋院对管理费标准作了修改,现在棋手大概最终能拿到奖金总额的三分之一。对中国棋手来说,如果仅算经济效益,拿国内高奖金比赛的冠军更合算。例如,拿15万美元的世界大赛冠军奖金,真正到手的钱与国内一个40万元人民币的比赛冠军奖金差不多,国内比赛的奖金可能还多一点,因为国内比赛的奖金不用交中国棋院管理费。

在世界围棋界的十大“富豪”中,日本棋院棋手占了6名,中国棋手仅占两席,他们是孔杰和古力,韩国也是两人——“大李”李昌镐与“小李”李世石,李昌镐以130万元人民币实际收入排在第10位。

韩国棋手靠国际大赛“致富”

世界职业围棋棋手收入前10名每年都不一样,但在前10中位居前列的基本上都是日本棋手,但这并不表明日本棋手的世界比赛成绩好,而是他们的国内比赛多、奖金高,日本大三冠(名人、本因坊、棋圣)的比赛冠军奖金竟比世界比赛的冠军奖金还高。再深究起来,日本的职业围棋历史最长,发展最好,最近这30年来围棋虽然在日本的人气不足,但其高尚地位却一直得以保持,再加上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实力也能支撑围棋比赛的高奖金。

中国去年的GDP总量虽然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但富裕程度还是不及日本。日本赞助围棋比赛的企业比中国多,投入的资金也比中国企业多。甚至还有日本企业或团体赞助中国的比赛,但从未听说有中国企业去赞助冠名日本国内的比赛。

韩国顶尖棋手的年收入虽然不及日本棋手,但以前一直远超中国棋手,最主要的原因是,最近这十几年,韩国棋手几乎垄断了所有世界大赛的冠军,直到最近这几年中国棋手实现了突破,世界围棋的格局才大为改观。最近这几年,中国顶尖棋手拿了不少世界冠军,如古力和孔杰的收入已与韩国顶尖高手有得一比了。韩国有一些大企业赞助围棋世界性比赛,但韩国的国内比赛奖金并不高,不要说和日本的国内比赛奖金相比,甚至还不如中国国内的比赛,因此,韩国棋手如果拿不到世界冠军,他们的年收入将不如中国棋手。

中国棋手奖金“含金量”最高

虽然中国棋手的年收入远远不及日本棋手,实际到手也不如韩国棋手,但他们收入的“含金量”却要高于日韩棋手。首先是中国的物价除了房价外,其他还相对便宜;其次,中国顶尖高手的年收入与中国人的平均年收入相比已经高出许多,我们现在特别强调“幸福感”这个词,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棋手的“幸福感”应该是最强的。

光比顶尖棋手是不够的,要全面看三国棋手的收入,最主要还是要看一般棋手的收入,这更能说明三国围棋的本质问题。

现在有一种说法,说是日韩特别是韩国棋手都很羡慕中国棋手,说中国棋手收入稳定且有保障,用中国棋院前院长陈祖德的话来说就是:“中国棋手正享受着市场经济时代和经济时代带来的各种好处。”以中国国家围棋队棋手为例,无论编制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正式棋手,还是编制在地方队的集训队员,每人在北京中国棋院都可享受一间免费宿舍。另外,国手们每个月有国家体育总局和地方体育局发给的固定工资和伙食、训练津贴,钱不算很多,但棋手的日常生活就没有多少后顾之忧了。按中国棋院领导的说法,中国的国手以及能参加中国甲级联赛的一线高手(60多人)目前的综合条件和生活待遇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而日韩棋手几乎没有享受国家给予的各种生活补贴和保障。

但中国一线棋手之外的那些底层棋手,收入就很一般,他们实力不足,也没有名气,平时比赛的机会很少,只能靠其他途径谋生,他们或许在转型后过得更好,或许还在棋坛苦苦奋斗,各人都有不同的境遇。而日韩的职业棋手都属于棋院,即使是成绩不佳的棋手,生活也能较为安定,因为他们都可以参加比赛,拿对局费和津贴,再不济还可以通过讲棋得到一些收入。

为什么围棋选手年龄越大棋力越差,而二十多岁的反而很厉害

这个要分几个方面来分析的:

1,现代的围棋棋手碰撞多了强烈了,对年龄就非常的重要了。以前的围棋赛事没有现在多,一个棋手一年也下不到20-30盘棋,古代的围棋棋手下棋就更少了。现在棋手比赛的盘数一年要下100来盘棋,顶尖高手差不多2天下一盘,还有在网上下棋的就更多了,柯洁3年在网上下了2000多盘棋。精力是对棋手的很大考验,年轻人在这方面肯定有优势。

2,到90年代后中日韩围棋的交流次数增加,世界棋赛也慢慢增多,棋手跑赛场的就多了。顶级高手基本是今天下比赛明天赶路后天又下比赛,现在是常有的事,这个对体力的要求就高了。比如三星杯LG杯的比赛,中午没有休息的,一天要连续下5-6个小时,还是坐着那里的,岁数大了肯定不行。

3,现在棋手训练的强度加大了,比如中国棋院训练国家队的队员,没有下比赛的时候几乎一整天都在训练。他们把每个局部的很多很多变化都要记住,所谓的套路化,记忆力相对要好一些。

4,现在学棋的都是小龄化了,5-6岁就开始学围棋,一看资质不错的孩子就送到道场专门培训了。现在孩子拿到职业段位的年龄基本在12-15岁左右,如果能来强的到国家队锻炼几年就是一线的棋手了。大龄棋手如果胜率低了,相应的收入就少了,他们必须寻求其他的收入来维持生活,这样一来训练就少了。

5,现在围棋的竞技性强一些,计算力永远是围棋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以前的围棋讲究的策略多一些,当然计算力也是重要的,所以以前年长的棋力都很高,理论性的东西比现在讲究。

竞技性的项目基本是年轻人占优势的,围棋在以前竞技性没那么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