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巴西奥运会-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

tamoadmin

1.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趣闻拾零

2.1992年8月10日:中国运动员在巴塞罗那奥运会取得巨大突破

3.历届奥运会举办时间,国家,城市

4.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取消对专业运动员的限制后,美国派出了所向披靡的篮球“梦之队”。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趣闻拾零

1992年巴西奥运会-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

傲慢的萨翁

在第25届奥运会拳击上,来自古巴的萨翁轻而易举的夺走了拳击重量级金牌,五场比赛他战胜了所有对手,几乎没有在他的脸上留下什么痕迹。而其他参赛选手,无一不是鼻青脸肿的下台。他曾参加过146场正式比赛,胜137场,这在业余拳击运动员中是不多见的。早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之前,萨翁就扬言他唯一缺少的就是对手,果然他所向无敌,夺得了金牌。在发奖仪式上,其他三名选手都从围绳中间钻过去,只有萨翁从上面迈过去,以显示他是压倒一切的。

擅自做主

第25届奥运会组委会与国际垒球联合会协商后,单方面宣布将女子垒球比赛列入92年奥运会比赛项目并通过新闻媒介进行宣传。国际垒球联合会立即致函各会员协会,通报这一特大喜讯。国际奥委会对此十分不满,同时重申了它对奥运会比赛项目设置的决定权。巴塞罗那奥运会组委会自知理亏,向国际奥委会表示歉意,重申组委会的筹备将严格遵守奥林匹克宪章的规定。

击败男人的女人

巴塞罗那奥运会飞碟射击场上,惟一的这位女子——来自中国的选手张山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1992年之前,奥运会的飞碟射击不设女子项目,这项男女混合比赛虽然允许女子参加,但是桂冠总是戴在男人头上。张山改变了历史。她以223中的成绩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位在飞碟射击混合比赛中夺冠的女运动员。张山取得的这枚金牌份量格外重,她不仅创造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奇迹,也成为打破多年来欧洲选手对这一项目垄断的第一位中国女性。她的成绩引起了国际射击界的震惊,称赞张山是不可思议的冠军。当时的国际奥委会副何振梁和国际射联也情不自禁地向这位战胜男子汉的女子祝贺。在领奖台上,获银牌和铜牌的两位男选手以这种方式表示他们的敬意。

1992年8月10日:中国运动员在巴塞罗那奥运会取得巨大突破

1992年8月10日,中国运动员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1992年8月10日,第25届奥运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成功闭幕,中国运动员以16枚金牌的优异成绩闯入本届奥运会的前四名。

7月26日,20岁的庄泳以54.54秒的成绩获得女子100米自由泳金牌。她实现了中国奥运游泳冠军零的突破,也是本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第一枚金牌。

她的队友李琳在7月30日的比赛震惊了世界游泳界。在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中,她以2分11秒65的成绩刷新了由前东德选手创造并保持了11年的2分11秒73的世界纪录,并登上了冠军领奖台。这是中国运动员首次在奥运会上创造新的世界纪录。

当24岁的四川妹妹张珊出现在巴塞罗那莫勒特的射击场时,人们开始关注她。在飞碟射击的前六场比赛中,唯一一名女子以223个目标的最高分获得金牌。她创下了空前后的世界纪录——飞碟冠军从来没有被女性获得过。

中国田径历史上第一位奥运会冠军和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位女子10公里竞走冠军的荣耀完全被辽宁姑娘陈占据了。

获得老虎称号的庄晓艳在女子柔道72公斤以上级比赛中,击败了德国、西班牙、匈牙利和日本选手。在决赛中,她击倒了一位比她强壮得多的古巴明星,成为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位女子柔道冠军和第一位中国柔道冠军。充满痛苦的微笑仙女高敏以比第二名高出58.26分的成绩获得女子跳板跳水金牌。人们将永远记得高敏是中国第一个连续两届奥运会获得冠军的运动员。她在13岁时首次亮相,完美地结束了她的跳水生涯。伏明霞在本届奥运会上获得跳台跳水金牌时,离他14岁还有21天,因此成为奥运会和世界游泳锦标赛上最年轻的金牌得主。

历届奥运会举办时间,国家,城市

历届奥运会举办时间、国家、城市信息如下:

第1届:1896年,举办国家是希腊,举办城市是雅典。

第2届:1900年,举办国家是法国,举办城市是巴黎。

第3届:1904年,举办国家是美国,举办城市是圣路易斯。

第4届:1908年,举办国家是英国,举办城市是伦敦。

第5届:1912年,举办国家是瑞典,举办城市是斯德哥尔摩。

第6届:1916年,举办国家是德国,举办城市是柏林。

第7届:1920年,举办国家是比利时,举办城市是安特卫普。

第8届:1924年,举办国家是法国,举办城市是巴黎。

第9届:1928年,举办国家是荷兰,举办城市是阿姆斯特丹。

第10届:1932年,举办国家是美国,举办城市是洛杉矶。

第11届:1936年,举办国家是德国,举办城市是柏林。

第12届:1940年,举办国家是日本,举办城市是东京。

第13届:1944年,举办国家是英国,举办城市是伦敦。

第14届:1948年,举办国家是英国,举办城市是伦敦。

第15届:1952年,举办国家是芬兰,举办城市是赫尔辛基。

第16届:1956年,举办国家是澳大利亚,举办城市是墨尔本。

第17届:1960年,举办国家是意大利,举办城市是罗马。

第18届:1964年,举办国家是日本,举办城市是东京。

第19届:1968年,举办国家是墨西哥,举办城市是墨西哥城。

第20届:12年,举办国家是德国,举办城市是慕尼。

第21届:16年,举办国家是加拿大,举办城市是蒙特利尔。

第22届:1980年,举办国家是俄罗斯,举办城市是莫斯科。

第23届:年,举办国家是美国,举办城市是洛杉矶。

第24届:1988年,举办国家是韩国,举办城市是汉城。

第25届:1992年,举办国家是西班牙,举办城市是巴塞罗那。

第26届:1996年,举办国家是美国,举办城市是亚特兰大。

第27届:2000年,举办国家是澳大利亚,举办城市是悉尼。

第28届:2004年,举办国家是希腊,举办城市是雅典。

第29届:2008年,举办国家是中国,举办城市是北京。

第30届:2012年,举办国家是英国,举办城市是伦敦。

第31届:2016年,举办国家是巴西,举办城市是里约热内卢。

第32届:2021年,举办国家是日本,举办城市是东京。

最小规模的奥运会介绍

规模最小的奥运会是1904年7月1日-10月29日在美国圣路易城举办的第3届奥运会。参加比赛的只有来自12个国家的625名运动员,其中女运动员8名。而东道主美国队就占了533人。这是因为前往圣路易城的交通不便,旅费昂贵,因此,法国及其他几个欧洲国家都没有派人参加。

即便是派队参加的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瑞士、匈牙利、希腊等几国,也只派了几名代表,加在一起只有39名运动员。由于上述原因,导致了一些项目如拳击、自由式摔跤、射箭、水球等,成为美国选手内部之间的竞争。这次奥运会是参赛国家和参赛人数最少的一次。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取消对专业运动员的限制后,美国派出了所向披靡的篮球“梦之队”。

奥运会纯业余运动时代早已结束:奥运会已向包括美国NBA在内的职业运动员开放。 所谓的职业运动员,是指参加带有明显商业性质的职业比赛,以此来获取收入维持生计的运动员,比如NBA球员、职业网球运动员等。 对职业和业余问题的争论,自1896年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职业的定义很简单:它表示一名选手或运动员的表演或教学是收取报酬的,这种报酬构成了他生活的主要手段。基拉宁的前任布伦戴奇固执地认为,真正的奥林匹克冠军应当是“纯粹业余”的,即使是在失去收人的情况下,他也不能收取报酬,或收取的报酬不能高于旅行或比赛期间食宿的基本费用。而现实中却难寻“纯粹业余”的运动员。 东欧国家特别强调坚持“纯粹业余”的原则,因为这些国家没有商家对运动员的商业赞助,但是运动员的报酬是国家提供的。西方人认为所有的东欧运动员都是职业选手,因为他们在事业颠峰时期可以不从事其它工作。东欧人则认为只有那些获取收入的西方运动员才是职业运动员。事实上,他们双方都不是“纯粹业余’的运动员,接受国家赞助和接受商家赞助的实质有什么区别呢? 因此,“业余”的定义问题一直困扰着奥林匹克运动。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重要问题才提上日程,并导致规则的修改。 奥运会创立的初衷是鼓励人们参与其中,提倡重在参与,纯洁性被放到了极高的地位,所以就限制那些以参赛为生的职业运动员参加,防止金钱玷污了奥运。但到了后来,随着职业赛事规模迅速扩大,再进行完全的限制已经不现实了,所以限制职业运动员参赛的规定开始放开了。 从1896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诞生以来,为了维护"业余原则",国际奥委会一直禁止职业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业余原则"的确立,从一开始就让国际奥委会背上了包袱,一系列矛盾接踵而来。一方面,运动员身份的界定成为多年来困扰国际奥委会的头疼问题;另一方面,业余选手越来越难以符合国际奥委会提出的"更高,更快,更强"的要求,使得奥运会的观赏性和代表性都大打折扣。正因为如此,来自民间和国际奥委会内部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的呼声越来越高。1980年的代表大会上,国际奥委会终于从《奥林匹克宪章》中删除了有关"业余原则"的规定。1988年,当职业网球选手出现在汉城奥运会赛场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业余原则从一开始就有其不可操作性,它不仅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相矛盾,而且也不符合现代竞技运动发展的现实。由于竞技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运动员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中,纯粹的业余运动员不复存在。各国或明或暗给奥运选手以经济补贴成为公开的秘密。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坚持上一世纪末期的业余主义,必将严重地阻碍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80年代的改革彻底取消了这一限制,宣布奥运会向世界上一切最优秀的运动员开放,这就保证了奥运会的比赛具有最高的竞争水平和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