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破全国纪录也进不了决赛!余贺新、傅园慧同样倒在体测关
2.王简嘉禾破亚洲纪录无缘决赛,又是3000米,体测真的重要吗
3.关于平均身高,中国和日本究竟哪个更高
4.针对奥运选拔赛场上的“体测风波”,人民日报是怎么评论的?
破全国纪录也进不了决赛!余贺新、傅园慧同样倒在体测关
2020年全国游泳冠军赛暨东京奥运会达标赛在山东青岛启幕,首日预赛里,余贺新、傅园慧就游出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可是受困于这次冠军赛的特别规定,体测成绩不佳的他们双双无缘各自项目的决赛。
男子50米自由泳预赛是这次全国冠军赛的首个项目,余贺新算是为本次赛事开了一个好头。在预赛中,余贺新游出了21秒79的好成绩,他不仅拿到预赛首位,还成功打破了宁泽涛保持的全国纪录。余贺新距离日本选手盐浦慎理保持的21秒67的亚洲纪录只有0.12秒的差距。
不过,在余贺新打破全国纪录后不久,就有网友透露余贺新在赛前的体测成绩不佳,只排在50米自由泳项目的第9位,如果根据本次赛事的规则,那么余贺新将无缘27日上午的50米自由泳决赛。
与余贺新相似,浙江名将傅园慧在女子100米仰泳预赛里游出了59秒48的好成绩,这个成绩在预赛里排名首位,也可以暂列今年的世界第9。59秒48算得上是傅园慧在世界大赛上的水准了,可是她的体测成绩同样不太理想,也没能进入到100仰的决赛名单。预赛游出1分00秒72的湖北选手彭旭玮在决赛里处于第4泳道,江西队的万乐天、广东队的汪雪儿都出现在决赛名单里,另一位仰泳名将陈洁预赛排名第5,可她同样没有出现在决赛名单里。
全国冠军赛首日就有两位成绩出色的名将卡在了体测关,联想到之前的田径全锦赛上,也有不少名将因为体测成绩不佳而无缘决赛。看着这些意外情况,人们不禁有些奇怪,究竟是专项能力更为重要,还是体测成绩更为重要?像游泳、田径这些运动项目,早已不是简单的身体能力的比拼,技术细节往往会在关键时刻决定比赛的胜负。而现在的全国大赛还拿体测成绩当作进入决赛的标尺,这是不是有些太轻率了呢?
王简嘉禾破亚洲纪录无缘决赛,又是3000米,体测真的重要吗
北京时间9月27日,在青岛举行的2020全国冠军赛暨东京奥运会达标赛迎来了第二个比赛日,惊喜不断。在女子1500米自由泳预赛中,18岁的00后小将王简嘉禾以15分45秒59的成绩打破自己所保持的亚洲纪录获得第一名,赛后据她自己透露因为体能原因自己将无缘决赛,虽然目前体能成绩还没有出来,但是王简嘉禾这样说,显然是把预赛当成最后一枪来游,体能没有进前8,主要还是3000米跑不快,虽然不能进入决赛,但打破亚洲纪录,实现了突破,王简嘉禾也算是有收获,但是体测受阻,或多或少有些遗憾。
受到体测成绩的影响,已经有多位预赛排名第一的运动员无缘决赛,王简嘉禾并不是第一位,但打破亚洲纪录无缘决赛,王简嘉禾是第一位。余贺新在男子50米自由泳预赛中以21.79秒的成绩夺得第一并打破了宁泽涛保持的全国纪录,并同时达到了东京奥运会A标(22秒01),但因为体测成绩无缘决赛。傅园慧在女子100米仰泳预赛中,以59秒48的成绩排名预赛第一,也是比赛所以选手中唯一一位游进1分钟以内的选手,因为体测成绩无缘决赛。于静瑶在女子200米蛙泳预赛中排名第一同样因为体测原因无缘决赛。
多名运动员预赛排名第一,这其中有破全国纪录,也有破亚洲纪录的,都无缘决赛,都得按照规则来,本届全国冠军赛将体能测试和竞技成绩相结合,规定游泳预赛进入前十六,同时体能测试进入前八才可以进入决赛。换句话来说就是即便是预赛拿到第一,在体能测试中没能进入前八,同样是无缘决赛。体测成绩变得尤为重要,不少运动员也因此无缘奖牌的争夺,并且本身就是这个领域中的佼佼者。
体测项目包括垂直纵跳高度测试、30米冲刺跑计时测试、引体向上最大次数测试、躯干核心力量测试和3000米计时跑测试,而3000米成为了运动员最大的阻碍,余贺新提到了自己3000米跑不快,王简嘉禾也提到了自己3000米跑不快,傅园慧前几日发布动态也表示了跑步的无奈。3000米成为了体测的关键项目,而这也成为了这些优秀运动员无缘决赛的原因。体测成绩和竞技成绩相结合是好事,但是过于绝对,我觉得有些不太公平。比赛仍在继续,希望这些球员在接下来的项目中继续加油,游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文/涵哥说球
关于平均身高,中国和日本究竟哪个更高
05年的体测显示平均身高韩国最高,日本第二,我国不及日韩
20——50岁男子成年身高,韩国为174,日本为171,而我们国家仅仅为169.2,日本在64年东京奥运会过后开展的全民健身活动,在50年后的今天来看成效显著
针对奥运选拔赛场上的“体测风波”,人民日报是怎么评论的?
针对奥运选拔赛场上的“体测风波”,9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如下:运动员在预赛中创造新的纪录是令人欣喜的事,但最近,这种惊喜在泳池里却有些变味。正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游泳冠军赛竞赛规程规定,预赛前16名的运动员要根据体能得分排序,只有体能排名前8名的运动员方能进入决赛。
由此,在预赛中打破女子1500米自由泳亚洲纪录的王简嘉禾、打破男子50米自由泳全国纪录的余贺新等选手没能走得更远。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各方关注和热议。
对运动员来说,扎实的体能是保障技术发挥的前提。在奥运会、世锦赛等大赛中,密集的赛程和多枪比拼都会让运动员产生巨大的体能消耗,如果没有充足的体能储备,很容易后程乏力,在最后关头动作变形,丧失对顶尖选手的竞争力。
2018年的杭州短池游泳世锦赛和去年的光州游泳世锦赛上,一些中国选手就出现后半程体能不足的问题,甚至在出水后感到强烈体力不支,难以多项目兼顾。因此,重视体能、强化体能,这点毋庸置疑。
也要看到,不同项目之间存在显而易见的差异,有各自不同的专项体能要求。据了解,国家体育总局所强调的,是更为底层的“基础体能”。
在今年2月份出台的一份国家队体能达标测试评分标准中,涵盖了BMI(身体质量指数)、坐位体前屈、垂直纵跳、3000米跑等10项内容,成为此后包括游泳、田径、羽毛球、体操等项目进行体能测试的主要依据。
从强化体能的角度看,推动弱势项目补强,让一些多年徘徊不前的项目有所突破,基础体能的提升也是势在必行。但是,把体能测试结果与比赛晋级挂钩,甚至有的项目在1/4决赛阶段不比专项只比体能,也让不少体育迷直呼“看不懂比赛”。
拿全国游泳冠军赛来说,如果选手抱着只游一枪的心态,或许能在预赛中创造成绩,但无法检测连续作战的能力,起不到模拟大赛的作用。对这种比赛杠杆带来的“副作用”,不可不察。
加快体育强国建设,需要以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智慧去更新体育理念,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强化体能的初衷有积极的针对性,但在具体操作层面暴露出来的问题更需要审慎对待。
如何保证体能测试的项目选择、评价体系科学有效;如何让运动员、教练员对体能的认识真正贯穿在训练的日常环节中,需要体育主管部门和相关专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给出权威解答,回应公众关切。
与此同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如何严格执行标准,确保公平公正,也需要强化组织管理。改革之路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挑战,面对改革中新出现的问题,需要及时研判,科学应对,实事求是,方能行稳致远。
扩展资料
游泳协会称此举是为了弥补中国运动员的短板:
今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出多条《通知》,称“实现东京奥运会‘零出现’是体育系统当前面临的首要政治任务”,遂狠抓体能训练。
《通知》要求各项竞技项目都要将体能测试达标作为选拔运动员的前提条件,不达标者将不得参加东京奥运会,包括象棋、剑击等竞技项目选手也需参加包括引体向上、2000米/3000米跑等体能测试项目。
面对体能测试的争议,9月28日,中国游泳协会周继红接受访时力挺体能测试,她回应称,此举的目的是弥补中国运动员的短板,以提高他们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评论:体测不应成为比赛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