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的优点和缺点-奥运会的好处和劣势

tamoadmin

1.奥运前后中国有什么变化?

2.试从地形和气候等角度分析北京举办冬奥会的有利条件

奥运前后中国有什么变化?

奥运会的优点和缺点-奥运会的好处和劣势

2008年奥运会是北京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了北京经济发展。这从2000年申奥成功前后北京与上海经济增长的相对关系变化中就可以反映出来。1994年-1999年,北京GDP增速除个别年份外均低于上海,但2000年-2006年间则趋向高于上海。不过,北京在奥运会之后的经济发展趋势如何呢?根据笔者的观察和理解,北京奥运后的经济发展主要可以概括为五大趋势。

趋势之一:持续较快增长

投资乘数效应是奥运筹备带动北京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在奥运会后,这种效应显然不复存在。北京经济还能维持高速增长趋势吗?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北京奥运会后的国内国际服务“输出”增长将提速。一是我国正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驱动的经济发展阶段。在未来一段较长时期内,如果初级产品稀缺性上升保持在低于规模报酬递增带来的生产率上升范围内,如果财富分配差距保持在社会容许范围内,中国经济将平稳持续增长。北京是服务业主导的经济,我国经济上述发展趋势必将扩大对北京服务的需求,从而带动其国内国际“输出”的加速增长;二是奥运的服务输出乘数效应带动。奥运效应不会随着奥运会闭幕而消失。从国际经验来看,由于奥运会给举办城市留下了或多或少的遗产,增强了举办城市开展国内外旅游、会展和体育赛事等服务输出的能力,从而在会后3年左右将促进举办城市国内外出口贸易增长。由于奥运给北京留下丰厚的服务能力,奥运的服务输出乘数效应更为突出。

其次,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在奥运会后,北京经济建设将发生两个重要变化。一是进一步调整“中心城市、新交通、新城镇”建设的关系,在继续加快推进新交通建设的同时,全面启动重点新城建设,加快新城镇建设步伐;二是在继续重点推进高科技产业、金融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同时,将进一步以高端产业功能区和新城为主要依托,重点推动生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发展,形成高科技产业、金融与生产业、社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四极”带动的产业发展格局。这些调整将有力支撑奥运会后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第三,消费增长趋向加速。一是因为北京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已下降到30%,北京已经进入城乡居民收入加速增长、消费能力快速提升、消费结构迅速升级的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成长阶段;二是就业、劳动关系和收入分配体制进一步理顺,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扩大消费;三是随着社会保障建设加快,保障范围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信心增强,消费倾向增高;四是奥运会将增强市民的发展型消费、尤其是体育健身消费意愿。

趋势之二:进一步转向创新驱动

对一个区域来讲,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无非是成本战略和差别化战略两种。北京竞争优势不可能主要建立在低成本上。一方面,虽然与纽约、东京、伦敦等全球主要国际城市相比,北京可利用的劳动力、土地、环境服务等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低廉,但在国内,北京则是要素价格最高位地区,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尽管重化工业化仍然是全国经济发展重要方向,但北京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已占全部经济活动的70%以上,在利用大工业生产的内部规模经济获取低成本方面处于比较劣势。在这种情况下,北京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就只能是产品和服务差别化,而差别化来源则在于创新。这就是说,为了在市场化全球化条件下获取竞争优势,北京经济内在地要求进一步转向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的关键要素在于C,即创造性(Creativity)——产生新的可行的思想的能力,速度(Speed)——把新思想市场化的速度,柔性(Flexibility)——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北京是全国产生新思想能力最强,也是把新思想市场化速度较快、对市场变化适应性较高的地区,走创新驱动、差别化发展之路的优势十分明显。

为促进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北京市委市已分别于2006年、2007年公布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和《关于大力推进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2010年北京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和学习之都。这些安排将有力支撑在奥运会后北京经济进一步转向创新驱动。

趋势之三:服务经济将上新台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服务业经历了三次重要飞跃:199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突破50%,北京初步跨入“服务经济”时代;从2003年起,北京服务业增加值超过我国境内所有城市,成为境内最大的服务业中心; 2006年北京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70.9%,相当于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平均水平。

在奥运会后,五个新的有利因素将促使北京服务业上新台阶。一是服务业进一步成为全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将进一步发挥北京社会事业的优势,使“社会经济”(social economy)成为首都经济新的亮点;三是奥运遗产增强了北京旅游、体育、文化、会展等服务能力;四是北京国际城市将开始进入基本建成阶段,生产全球性控制能力的经济——总部经济将进一步成为潮流;五是北京市委市正在抓紧制定关于促进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笔者认为,北京服务业在奥运会后上新台阶将体现在“改体制、调结构、优布局、增效率、上规模”五个方面。改体制就是北京将逐步建立起“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全球接轨”的服务业规章制度;调结构就是要适应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要求,在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推进金融与生产、文化创意和社会服务的发展;优布局就是把不同服务业或服务增值活动的区位要求与各地优势结合起来,实现全市范围内服务业优化布局,促进南北城、中心城与郊区、城乡协调发展;增效率就是要通过劳动者素质提高、服务科技化和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北京市服务业单位人员产出率仅为同期香港、新加坡相应指标的1/5到1/4左右,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做大做强北京服务业的中心任务;上规模就是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绝对规模,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

趋势之四:进一步转向双重多中心网络型发展

从空间上来看,北京经济将进一步呈现两个层面的多中心网络型发展趋势。

首先是北京市域范围内经济的多中心网络型发展格局。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提出着力建设好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金融街、北京商务中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顺义临空经济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2006年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增加值已占全市GDP的38%左右,成为带动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中心。按照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在奥运会后,北京还将全面启动三个重点新城——通州、顺义、亦庄的建设,加快新城发展。目前,三个重点新城规划编制已经完成,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其它八个新城有关加快发展的工作也正在积极进行之中。新城市开发必将推动北京市域范围内经济的进一步多中心网络化发展。

其次是首都圈内经济的多中心网络发展趋势。国家“十一五”规划将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纳入国家总体战略发展布局,并编制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规划》。根据规划, 首都圈将成为以北京主核心、天津为次核心,以北京-廊坊-天津-滨海新区为发展主轴,以北京-保定-石家庄和北京-唐山-秦皇岛为两展次轴,以曹妃甸-滨海新区-沧州-黄骅港为临海城镇密集带,以张家口和承德为冀北增长极的新型国际化大都市圈。目前,北京市正通过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在交通、水与生态、能源、产业、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市场体系等诸方面,积极参与这一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可以预见,在奥运会后,以北京为主核心的多中心网络型首都圈经济发展趋势将更加突出。

趋势之五:进一步向循环经济转型

随着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全社会环境保护和节约意识不断增强和对良好环境质量需求的增长,以及节能降耗减排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在奥运会后,北京经济将进一步向循环经济转型。

奥运会后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大势不会改变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燕玺):一直以来,奥运会结束后中国经济是否会持续增长备受关注。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日前表示,奥运会不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水岭。

随着奥运会临近高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奥运会结束后中国经济会面临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进入后奥运时期,前奥运时期体育场馆和关联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大规模投资需求,以及奥运举办期国内外游客带来的巨大消费需求会减弱甚至在短期内消失,但过去30年来支撑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基本动力不会发生变化,奥运会带来的经济和投资增量在中国经济和投资总量中的比重很小,因此,奥运会不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水岭,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势。

王一鸣举例说:“比如说北京市(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2007年是3.6%。北京的奥运会场馆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大概是3000亿元左右,如果在投资高峰期分解的话,分解到4年,平均每年750亿元,占我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份额,过去4年的比重大概在0.55%-1.06%之间。所以它的影响面应该说是很小。”

王一鸣指出,过去7年推动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储蓄率较高,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巨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市场潜力巨大,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这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不会因为奥运会结束而发生变化。

王一鸣同时也承认,奥运会给中国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可能给经济发展带来挑战。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减弱,以及中国经济周期性回调,从内外两个方面增大了中国经济走势的不确定因素。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既面临周期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压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后奥运效应”的叠加影响。为此,应该积极放大奥运会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有效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

王一鸣说:“我们要继续发挥奥运场馆和关联基础设施的作用,来改善国民的生活品质。第二点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推广‘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来推进我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三我们要充分利用奥运会对现代服务业的带动效应。”

王一鸣还表示,为了尽可能降低“后奥运效应”的负面影响,应该积极扩展奥运主办和协办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举办奥运会带来的精神财富和品牌效应。

王一鸣认为,相对于奥运会场馆建设和相关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而言,奥运会对提高中国国民素质、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开放程度和提升国际形象具有更长远、更持久的积极作用。

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王一鸣认为潜力巨大。

他说:“我们工业化处在中期,城市化的水平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7年大概在2500美元左右,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差得很远。所以我们说中国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的投资空间非常大。”

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匡算,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在今后7年间平均每年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0.3至0.4个百分点。如果这样,按中国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10000亿美元计算,由举办奥运会而带来的对国民经济的直接推动每年将超过30亿美元。由此可见,举办奥运会将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促进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北京的基础设施建设)、体育产业、旅游业等的发展。

据中国申奥代表团所做出的承诺,北京奥运的整体工程,包括建设奥运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道路、发展通信系统、改善北京的空气和水的质量,共计投入480亿美元。这样大的投入,必然会带来非常可观的产出。仅国际奥委会的转播权及赞助分成,就可能高达100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他如旅游业也会获得新的发展契机。专家预测在准备的6年中,每年旅游可增加100%,收入增加50亿美元。6年共300亿美元。合人民币2500亿元,奥运当年翻1倍,为100亿美元,这样算来,仅增加的旅游收入就超过300亿人民币。举办奥运会也将给其他省市带来巨大商机。比如,将扩建天津机场;又如,奥运需要的大量体育器材将在外地生产,北京兴建生态环境工程所需要的大量建设材料、设备也将在外地生产,大量的生活消费品也需外地供应,这些都将会对全国各地的经济起到拉动作用。

试从地形和气候等角度分析北京举办冬奥会的有利条件

北京举办冬奥会有众多有利条件:

1、奥运理念合理

国际奥委会2014年12月通过了《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40条改革方案,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提倡节俭办奥运,改进奥运会申办流程,请申办城市提出一个能兼顾体育、经济、社会及环境等长远规划的申办,北京申办冬奥会提出的“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奥”三大理念,恰与国际奥委会改革步调高度契合。

2、自然条件满足

① 北京和河北张家口市的崇礼县,分别具备了较好的自然条件和设施条件。北京有丰富的奥运会遗产,张家口有完备和充分的雪上运动条件,北京延庆县也具备建设高水平场馆的自然条件。

② 北京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从气候条件考虑,北京冬奥会最佳的比赛时间是2-3月,此时气温较低.

③ 崇礼冬季平均气温-12℃,平均风速仅为二级,降雪早,全年积雪1.5米左右,存雪期150多天,雪质参数符合国际滑雪标准,被专家誉为中国发展滑雪产业理想区域。

3、冰雪运动发展迅速

如果2022年冬季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将直接带动3亿民众开展冬季冰雪运动,将极大地拉升我国的冰雪运动人口,为冰雪运动的普及和提高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为奥林匹克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近年来,冰雪运动在我国蓬勃开展、方兴未艾,已有越来越多的民众投身到冬季运动中来,目前,仅北京市就有96支青少年冰球队,参加这个项目的孩子达到2000余人,这个数字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同时,我国的滑冰、滑雪竞技水平也在快速发展。

4、大赛事承办能力足够

① 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北京具备了完善和充足的接待能力,在成功举办了2008年奥运会后,我们的酒店、奥运村、机场、媒体服务及交通服务等,完全可以满足举办冬奥会的需求。

② 我们有丰富的举办国际大赛的经验,尤其是在成功地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培养了一大批这方面的专家、人才,他们既有经验,又充满对奥林匹克的热爱,这样我们又可以节省相当多的承办经费,从而降低办赛成本。

扩展资料:

不过目前我们还有一些劣势,如:

1、北京的雾霾天气

2、全球气候变暖

不过目前北京已经加大力度进行空气治理,使人民能呼吸到更优质的空气。同时为减少本届冬奥会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组委会方面已经取了大量措施,如取节省能源的浇冰技术, 尽量用天然气作为车辆动力,鼓励旅馆和游客调低房间空调的温度等。组委会通过新闻界向外界呼吁,希望所有人都来努力,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人民网-北京申办冬奥的六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