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迎大运的作文,急需!!!400字以上,小学生!! 各位慈悲啊
2.为什么讨厌奥运
迎大运的作文,急需!!!400字以上,小学生!! 各位慈悲啊
大运会是大会的简称,是专门为世界大学生而起的。
为了大运会,每个人都付出了汗水和努力,迎接将来的2008奥运会和2011年的大运会。实际来说,大运会是在我们这绿化城市举行的。
说到绿色,是我们深圳的特征,所以,我们市曾开展过以“绿色大运、生态深圳、清风行动”为主题的植树活动,许多市领导都参加了那次义务活动。那是在1月17日的时候,深圳万众欢腾,热烈庆祝深圳代表中国申办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意大利都灵宣布成功。躬逢盛世,喜迎“大运”,众志成城。市领导们率全市机关干部代表来到大运会主场馆背景山上再添3万株新绿。
隆重的大运会即将开幕,大家都为大运会做了充分的准备,例如设计大运会口号和设计标志。大家绞尽脑汁,想为祖国、深圳增添一处光彩。
虽然我们侨小运动会比不上大运会那么隆重,但仍体现出了我们热爱运动的精神。
记得上次运动会,在熊日炎炎之下,也不知是处于夏还是秋,我们坐在爆晒过的石头上,观看竞争热烈的比赛。在鲜红的跑道旁,我、吴梓榕、黄译乐正盯着将要比接力赛的同学们,并且手握照相机,摄像机,准备把接力的经过记录下来。“啪!”枪声响了,比赛也随着开始了,第一个同学以迅速的身影飞过了一位位同学,身边的人的黑发飘过脸颊;第二名同学接着跑了过来,我们手里的摄像机不得不往前移,要不就拍不到同学的精彩的一幕了;眼看着我们班已领先了其他班一人了…… 我们旁观者眼看就要结束了,便拼命地喊:“加油!加油!”那时,所有人都紧皱着眉头,脸色有些都发青。“过!”这一瞬间,是让人惊讶,但同时也是很平常的结果:我们4班是第一组的第一名,但在这个时候得第一名也是不容易的。
过几天之后,结果出来了:1班第一,我们4班第二,6班第三。“也许是我们太骄傲了。”
“也许是我们低估了1班。”种种原因都出自我们班里同学那有气无力的嘴巴……
虽然这运动会只是一次活动,但是对我们参加的各个班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大运会一样,大运会也是一次活动,但是对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要。
一次运动会就能表示出我们热爱运动的精神,那么大运会更是重要,运动会唯一不能缺少的就是标志和口号,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大运会的标志吧:
彩色的飘带舞动着灿烂、青春、活力与动感的气息,并且表达了互动、竞争、进取的运动精神;“S”造型传达本届大运会举办地“Shenzhen-深圳”的概念;“U”图形传达“Universiade-大运会”的概念;整体图形为龙的变形,蕴涵举办国“龙的国度”强健、博大、神奇、古老而又年轻;整体颜色为蓝色、红色、绿色、**等的渐变,出自大运会五星与奥运五环的色彩;蓝色象征深圳的大海和胸怀,大海联结起全世界的大学生;红色象征深圳的热情、体育的;绿色象征深圳与大运会的青春和未来;整体图形灵动飞舞、活力四射,充满与希望,柔美的线条与硬朗的大运会五星相互辉映,完美地体现“大运会”、“深圳”以及“中国”的含义以及无限广阔的未来。
四彩的标志体现出多彩的活力,青春的城市牵引着魅力的学生,的学生带着独一无二的动感气息,多彩的未来联结着世界所有的学生的动力。“大运”!我们等着你
为什么讨厌奥运
不仅仅是北京奥运。我极其片面狭隘地讨厌一切竞技性的东西。对竞赛的厌恶源于对比较的厌恶。当一个人被提出来与另一个/群进行比较——无论是否基于某种客观量化标准——意味着他身上的独特性被暴力抹杀。他被迫遮蔽或淡化被比较特征之外的所有特征,成为一群中的一员;一筐苹果中的一个。哪怕最红的一个。而被比较的某一特征并不专属于他的存在。他是被与一大筐其他“不那么红”的苹果比较。由是,当一大堆短打扮的人站在起跑线上,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运动员。他们每个人的ID是印在身上的一个号码。没有人去关心他们每个人携带的丰沛的人生。满场的观众等着一声枪响,然后呼啸鼓噪,看他们谁跑得最快——这场景只能让我想起罗马斗兽场。或者马戏团。还缺乏后者的欢天喜地,而仅仅保存了对生命个体的极端不尊重。当然,跑得最快的那一个马上会被筛出来关心。他穿什么牌子的鞋啊。早饭吃了什么。是不是母乳喂养长大的。爹妈离婚了没有。有何惨情往事。这种关心也类似于观看异类:你们快看,这厮跑得比所有人都快哦。这驴有两个头。这女人长胡子。然后,他代言什么产品,我们去买。——现代体育的背后是一大堆钱,或者被称为商业的那个东西。所以刘翔要变成铁拐李。多么恶心。比较永远无聊。甘愿与他人比较是对自我专属毫无自信的表现。竞赛永远丑恶。竞赛毫无美感,是人类物化自身的路上最虚伪的。喜欢跑步,尽管去跑好了。在北京跑着上班避开可怕的环路交通,带着防毒面具;在墨尔本直接跑进碧海蓝天,带着IPOD。在废弃的学校操场上踢足球,在课桌上打乒乓,在自家卧室俯卧撑。投合于内心的欢愉是一样的。而奥运会上我只看到打造出来的一具具机械战警,高科技的衣服鞋袜。私人教练。鳖精王八汤。父老乡亲。与药检捉迷藏。他们的任务是破纪录。更高更快更强。不敢否认奥运会上有享受运动本身的运动员。可是我没有看到任何一张美好的,带有近似体验般的自我享受的面孔。只有欲望,焦灼和不可避免的深深绝望、自我怀疑和否定。我承认心理阴暗,所有的盛事都令我警惕——如此大型裹挟下焉会有“风雨中独自牛逼”的小宇宙。个人经验,写完一篇之后的一分钟内,我睥睨天下,环视众生,觉得你们丫都没戏;好像幼时在葡萄架下练琴,偶尔黄昏、静谧,人入境,一曲完毕觉得自己就是缪斯,就是酒神,海菲斯差可比拟,马友友都要坐我下首,郎朗之流根本不准听。哪怕一分钟过后我立刻粪土自己(往往如此),这一分钟我是什么都不肯换的。可这都要默默的。哪怕一个观众都会让我瑟缩。若放我在奥运会或诺贝尔上,我只有抱头鼠窜——奖金支票会后寄给我好了。再来一遍,“风雨中独自牛逼”的牛较像真牛的逼。老舍写一个老头关起门来舞大刀,舞完了摸着刀说:“不传。就不传”。我就想趴下去磕头。艾蒙斯正而八经地连耍两回二百五,都是在奥运会上。尽管我为此喜欢他喜欢得不行,还是想,何苦。回家打任天堂有何不好。去参加幼儿园亲子运动会,一帮小屁孩带着家长满院乱跑,开心死了。然后每人都发一枚金牌,我立刻剥开吃了——巧克力的。这才是奥运会。另外说说爱情。爱情中的竞赛几乎是渎神。它迫使一个人投身屈辱与自贱。文学素养竞赛。选美竞赛。胸部尺码竞赛。年龄竞赛。智商竞赛。性格投合度竞赛。身体柔韧性竞赛。它打碎一个人的完整和独立性。利用其在情感中的脆弱,对他的自我造成永久性损毁。这个意思不新鲜,大量作品里都有表现。我记得的有《Friends》(老友记)和《Here comes along Sally》(名字不查了,或有误)之类的一个小资片。恰好是詹妮弗.安妮斯顿一个人演的。都是男主角画了个图表将其与情敌条条比较:性情、事业、家庭背景、年龄等等等。都是愤然离去,但最后胜出,皆大欢喜。幸好这是剧。我是不明白这类夯货恋爱选手还有什么保留价值。以爱情之名蒸蒸日上的被迫自我提升,其实不过一场奥运会。这样的金牌一钱不值,这样的喝彩和关注一钱不值。爱友们,避开这种席卷一切的噩梦吧,在发令枪打响前及早抽身,莫等闲,被操了少年逼,空悲切。爱一只猪,因为它是“那只”猪。爱一枚苹果,爱它的甜和多汁。爱它砸死牛顿。也爱它身上的疤痕、青涩和不圆熟,不对称。综合而混沌地感谢它是“那枚”苹果。安分守己地做自己的猪。打倒奥运会。吃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