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奥运-奥运会新闻工作者

tamoadmin

1.奥运会励志故事

2.记者就是“记着”

3.解说2001年赛中国队比赛的评论员都有谁?

奥运会励志故事

新闻报道奥运-奥运会新闻工作者

奥运会里面也有很多励志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阅!

:体操专案冠军李小双

李小双1973年生于湖北仙桃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1983年进省队,进入国家队,1983年—间,因身体条件并不出众,他还曾三进两出国家队。1990年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上,李小双一举夺得团体和自由体操金牌,从此声名鹊起。1992年在巴塞罗那第二十五届奥运会上,他获得自由操比赛冠军,成为中国体队的****;1994年和1995年两届世锦赛,他是团体冠军中国队的主力队员,并夺得1995年世锦赛个人全能冠军,成为第一位夺得体操世锦赛个人全能金牌的中国选手;1996年他在亚特兰大第二十六奥运会上再次夺取个人全能金牌。1997年,李小双由于踝伤提前离开了赛场,但他的拼搏精神依然鼓舞著中国体操队的队员们。他的座右铭是:信心就是胜利。李小双和孪生兄弟李大双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6岁时,家人让他俩选择体操只是为了减轻经济负担。

10岁时,爷爷挑着担子送二人到了省队。小双训练十分刻苦,为了拉韧带,教练自己压在他细嫩的腿上,他却不掉泪,直至过关。为了练单杠,他磨破了双手 ,鲜血染红了单杠。

但命运却一直捉弄这个小伙子。两次被国家队拒绝。进入后也不被重视,为此,小双心想十一届亚运会一定要让教练看看自己的本领,并最终如愿夺得自由操个人金牌。

1991年开始,命运再次捉弄他。他身体多次受伤,在测试三周新动作时,摔成轻微脑震荡。接着,在世锦赛上发挥失常,被挤出决赛圈。但他没有退缩,在巴塞罗那奥运会队友连续失利的情况下,他不负众望,大胆使用“后空翻三周”,为中国体操队在巴塞罗那奥运会夺得了唯一的一块体操金牌。

:跳水冠军胡佳

胡佳,有人叫他“拼命三郎”,还有人叫他“战神”。可怎么想,这几个字也不该和一个21岁的男孩沾上边。然而,为了久等4年的奥运冠军梦,胡佳说,他只有拼,没有退路!

2000年悉尼奥运会跳水队选拔赛,队内的排名是田亮第一,黄强第二,胡佳第三。当时参加奥运会男子跳台专案的名额只有两名,胡佳是替补。

比赛前一个月,黄强训练中手腕骨折。本来一直是黄强和田亮配合双人,队里突然有一天通知胡佳:决定由他和田亮配合双人。大家一下明白,胡佳从替补成为了正选。

胡佳也没想到,自己还没拿过一个单人的全国冠军,甚至没参加过一次世界性的大赛,竟然就要去奥运会了。 一下子,舆论哗然。 “听到这个讯息是不是特高兴、特紧张?”当时几乎每个记者都问了胡佳这个问题。 “高兴是一定的,但一点都不紧张。”胡佳分析当时的状况:“首先,当时国外和我交过手的只有萨乌丁。奥运会前我们比过3次,两次都是我赢他。心理上我没负担。2000年6月份在田亮的老家西安,我也赢过田亮一次。其他人反正都没比过,也无所谓害怕。出生牛犊不怕虎,当时在我心里就一个感觉,我没有对手!”

17岁的胡佳轻装上阵,去了悉尼,对他来说,自己就是一张白纸,比赛的任何结果对他都正常。

悉尼的赛场,前3个动作胡佳跳得很好,第3个动作,7个裁判甚至有6个给了他10分。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在第3个动作之后高出田亮30分。 第4个动作626B,胡佳一直告诉自己:“要跳得好一点,好一点,再好一点……” 他上了跳台,起跳、空中翻腾,都很完美,入水的一瞬,胡佳的身子向后倾了一下,大片水花紧随其后,全场轻嘘一声! 无疑,626B这个动作砸了。就因为这一个动作,田亮后来居上,竟比胡佳高出了50分,并以总成绩高出胡佳21分的优势排在了第一。 后面的两个动作胡佳发挥稳定,赢回了10分。但他还是输了,输给了田亮,也输给了自己的稚嫩。 拿到双人和单人跳台的两枚银牌,胡佳回国了。等待他的依然是鲜花和掌声,可他却特别不甘心:“如果入水的瞬间我能控制得再好一点,冠军就是我的!” 胡佳开始相信自己:“如果我有足够的经验,我有实力成为奥运会冠军!”

2000年之后,胡佳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战胜田亮,而且是在田亮退役之前。”胡佳主动向队里提出要求,给自己提高难度。 于是,胡佳开始练习5255B这个当时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紧接着的世界跳水锦标赛,胡佳第一次在国际上亮相这个动作,尽管只得了第4,但有人开始说,胡佳是“中国跳水难度第一人”。 没过多久,胡佳开始练习407B。这是个面对台、向台内翻腾的动作,只要运动员稍不留神就可能碰台,危险性很大。以前有人跳过,但在世界大赛上一直没人敢用。

两个动作是胡佳的杀手鐗。为了练好它们,胡佳已经记不清自己受过多少次伤。训练中,教练让跳5个,胡佳要是不满意,一定再给自己加5个,直到满意为止。胡佳坚信,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会成功。

雅典,新的轮回

雅典奥运会,胡佳告诉自己,这次机会一定要抓住。 但事情往往就不会那么随人心意。雅典奥运会前3个月,胡佳的脚腕韧带在训练中拉伤了。 “当时脚肿得很大,我想,完了,不会是韧带断了吧!可别成了第二个黄强。” 还好,队医的诊断仅仅是拉伤。之后的两个星期,胡佳在医生的嘱咐下卧床休息,而奥运前的4次大练兵,即2004年世界跳水大奖赛,也在胡佳卧床的同时展开。 “奥运会就在眼前。别人都在抓住大赛机会多锻炼锻炼,而我……”胡佳感觉自己像一只掉队的大雁,心乱如麻。 离大奖赛最后一站——上海站的比赛还有一周,胡佳终于恢复到可以参加一些队内训练了。胡佳告诉自己,雅典奥运会前只有这一次大赛能够练兵了,就算单腿跳,我也要去,说什么也不能再错过了。 “伤还没全好,最好不要去。”领队和教练都给了胡佳这样的建议。 胡佳没有改变主意。

比赛前一个星期,胡佳说,他是把一分钟的训练时间当成两分钟来用,胡佳像疯子一样给自己加量,最后,打了两针封闭,他上场了。 整个比赛胡佳都觉得脚腕钻心地疼,可胡佳还是赢了。那是他印象里最艰难的一次夺冠。 随着上海大奖赛的结束,雅典的战鼓慢慢敲响。

胡佳又开始偷偷给自己加量,教练怕他练过,没少批评他,胡佳有自己的想法:“哪个动作没练到我满意的程度,我一定会想办法把它攻下来的。而且,我觉得自己的力量也不够,要多练。”

训练时间之外,胡佳每天还要拉着爸爸妈妈陪他打羽毛球。他一对二,老两口轮流上,还是招架不住。

“雅典奥运会前的心情很复杂。之前失败过那么多次,我都没有放弃,就因为自己的信念没有断。尽管有时候练得都想吐了,可我还会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北京时间8月29日凌晨,胡佳期盼的日子终于来了,他站到了自己最想站的位置——雅典奥运会男子单人10米跳台的跳板上。 和悉尼一样,前3个动作胡佳发挥正常,排到第4。第4个动作407B,这个动作是胡佳在大赛上第一个用的,以前比赛,这个动作的成功率也有90%以上,他坚信自己不会再犯和悉尼奥运会同样的错误。 漂亮的起跳,近乎完美的翻转,胡佳成功了,他把比分追到了第2。

最后两个动作,307C和5253B,胡佳成功地完成了。最后一跳,胡佳得到了100.98的全场最高分! 胡佳终于拿到了自己跳水生涯中的第一枚奥运金牌!

:乒乓球冠军邓亚萍

关于她的报道、新闻已有“充栋”之规模,她的故事、经历也为众多人耳熟能详。我们只简单地赘述如下:1973年2月6日生于河南郑州,身高1.50米。5岁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获亚洲冠军,16岁时在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运动生涯 *** 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仅次于王楠23个,并连续两届获得4次奥运会冠军1992巴塞罗那女子单双打,1996亚特兰大女子单双打。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

乒乓球被正式列为奥运会比赛专案是在1988年,在当年中国军团获得的5枚奥运会金牌里,乒乓球就占了2枚。四年之后的1992年,中国乒乓球队统治力更强,邓亚萍也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邓亚萍的成就非他人可以比拟,她已经成为中国体育的代名词之一,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最喜欢看她的比赛,在给她颁奖的时候会亲切地拍拍她的脸颊,还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1997年以后,退役的邓亚萍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2003年,邓亚萍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目前,邓亚萍担任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作为体育界的代表,邓亚萍和杨扬、高敏等奥运冠军一起赶赴灾区,参加灾后心理救援。其实,邓亚萍的自身经历就是个励志的榜样,她因为身高的原因在刚开始练球时被挡在体校大门之外,但喜欢乒乓球的她并没有过早放弃,在父亲的带领下,她勤学苦练,绑沙袋,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十几年的苦练使她克服了身高的劣势,并改变了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这种精神也影响了她退役之后的道路,在学业面前,她依然没有退缩,从26个英文字母到现如今的北京奥组委官员,邓亚萍在乒乓球之外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她,也成为运动员个人发展的典范。

邓亚萍的故事还有很多,两次北京申奥代表、四次奥运火炬手经历以及现在的北京奥组委官员,赛场外的每一次冲刺都会让人想起她打球时的劲头儿:无所畏惧、顽强拼搏以及超强的自信。

记者就是“记着”

“记者”两个字背后深重的意义才是“记着”。这是在经历了为数不多的事情以及从很多媒体前辈那里学到并总结的。

也许人和他自己喜欢的东西以及工作都是具有某种隐隐约约的缘分的,看似不经意的选择,实则在过往的生活里处处都有预兆。记者梦、媒体工作者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在心底悄悄生长发芽,但让我感到强烈意愿的的确存在着几件很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

第一件是发生在2008年。那一年我正上初三,有三件特别大的事。首先是南方遭遇有史以来最大的冰冻灾害。记者们在现场采访报道中忍受着寒冷也要让这里的信息第一时间被外界知道,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女记者在直播报道中途忽然晕倒,原来是在恶劣的天气下感冒发烧没有及时治疗的缘故。

接着便是5·12汶川大地震,一个快要面临中考的少女,在紧张的备考中憧憬未来18岁的天空时,午后一声声巨响成为这段路程当中无法抹去的记忆。那一天下午的地动山摇让整个祖国和华夏儿女沉浸在无尽的悲痛当中,当时的我在学校临时放假后一边拿着习题复习,一边听着电视里24小时不间断的对灾情的实时播报自然而然的流泪,往往一页纸被浸湿了,习题也未做一道。那个时候,能感觉得到人性最脆弱的一面。但让我渐渐打起精神的却是电视机前那一个个戴着黑眼圈和安全帽,穿戴没有往日整洁的前线记者,他/她们随时根据在现场掌握的一手信息向外播报着信息,担任着外界和那个到处蔓延着悲恸的地方的联络员。往往是报道途中伴随着强烈的余震,那个时候除了崇敬便是担心。但却没有因此退缩,反而在心里默默的认定那就是将来的职业,坚定地莫名其妙。

然后是8月份的北京奥运会,在经历了莫大的创伤后,我们没有倒在废墟上,在国家整体有序的打气鼓劲中,奥运会不仅成功举办了,且向世界展现了一个自强不息、文化博大精深的拥有古老文明和内涵的中国。奥运会期间第一时间向国人送来一个个捷报的声音是那些永远活跃在前线的记者以及很多媒体工作者。那个时候,似乎已经非她不可了。

第二件是高考后的填报志愿。那一年是2011年。阴差阳错我并没有在大学学习新闻专业,而且是与之相差很远的专业。但也正是因为这个选择让我更加明白我真正渴望的是什么。大学四年,所有的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我全都选择和新闻有关的活动,参加学生会的新闻部做记者,加入杂志社做采编,看一切和新闻有关的书,此后便一头栽进去,做的乐趣无穷,并得到了一些成绩和褒奖。

第三件便是2014年的考研。毅然决然选择了新闻专业,因为我知道这一次不能再错过了。就像兜兜转转相爱却不得不错过的两个恋人,在分开后的日思夜念中更清楚只有对方才是真正对的人,因此不远万里,克服重重险阻终于重逢一样。也正是如此,复习的过程于我而言乐大于苦,学的省心,也更加用心。因为我选对了。到最后的金榜题名,谁也没有辜负谁。

这三件事被我认为是迄今为止标志性意义最大的事,其实很多东西在一次次小小的抉择中已经成了定局。

到后来看柴静的《看见》,被她一声声毫不客气、掷地有声的疑问所打动、吸引。她用心在做新闻,用专业发问,用真诚记录着这个社会。再到近来看到白岩松的《白说》,我才知道,那些看起来四两拨千斤、口吐莲花、举止不凡的人都是默默守着平淡的日子为心中的理想和信仰不断努力增加厚度的人,他们懂得蛰伏,懂得坚守,懂得进退。他们的发问是有温度的,做着媒体人真正最该做的事。因此,尊重和崇敬也就来的顺其自然。至少于我而言,我是以他们为标杆,从心底里崇敬的。

白岩松在书里说,新闻人要学会讲故事,讲好故事。而且新闻人做的事也许不会让这个世界越来越好,但不应该使这个世界越来越糟。每一句都鞭辟入里,让人如沐春风,读着舒服。

嗯,“不要因为走的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只有真正去关心这个时代与这个时代里的人,敢于揭露真相,推动问题解决的媒体工作者才能无愧于“无冕之王”吧。

解说2001年赛中国队比赛的评论员都有谁?

个人经历 陶伟生于1966年,场上司职后卫,80年代长期效力于北京足球队。并且入选过国家青年队。 陶伟 职业联赛开始后,陶伟转会到了四川全兴,并见证了1995年甲A赛场上的"成都保卫战",1996年陶伟正式宣布退役。 . 退役后的陶伟并没有离开足球,很快他加入了中国梦舟明星足球队,经常到各地踢友谊比赛,为慈善事业做贡献。 1996年,陶伟在一次篮球赛上遇到了出演《编缉部的故事》而成名的著名演员吕丽萍,两人后来感情日益剧增,1999年1月16日,陶伟和吕丽萍在洛杉矶举行了婚礼,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人于2001年8月离婚。 与此同时,吕丽萍出资与陶伟共同创办了名为"汇佳猎豹"的足球俱乐部,由陶伟担任总经理兼法人代表。 在与吕丽萍的婚姻期间,陶伟已经开始在央视体育频道崭露头角,并接替前国脚李维淼和德甲专家于大川,在央视德甲转播中担任解说顾问。 与黄健翔的解说一度被认为是央视的黄金搭档,两人配合默契,解说独特,让人流连忘返。 随后,陶伟与段暄搭档成为德甲解说的最佳组合,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刻,陪伴 球迷走过无数经典比赛。 同时,陶伟也是中国足球队的忠实冬粉,无论中国属于低谷还是取得胜利,他总是给予中国足球最真的支持和肯定。 钟情足球的陶伟,为了及时的给自己充电,为广大球迷带来更好的解说,经常自费到国外参观豪门,更多的了解历史和最先进的足球战术理念。 1996年春天,吕丽萍带着儿子在北京先农坛观看篮球赛,认识了刚从四川全兴队退役的著名足球运动员陶伟。令吕丽萍没有想到的是,儿子与陶伟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交"。陶伟作为体育运动员,身上流露出来的坚强性格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让小博宇陶醉和崇拜。陶伟不仅耐心地教小博宇踢足球,还带着他跑步、锻炼体能。因为儿子,吕丽萍与陶伟也渐渐熟悉起来。儿子迷上了足球,吕丽萍也喜欢上了足球。与陶伟在一起后,儿子变了,他昔日虚胖的身体变得结实健壮,以前一跑步就气喘吁吁的他,健步如飞,哮喘病也好了,而且他脸上的忧郁一扫而光,沉闷的性格变得开朗活泼。这让吕丽萍很是欣慰,对陶伟充满了感激之情。因为小博宇,吕丽萍和陶伟越走越近。1999年12月16日,陶伟带着吕丽萍和小博宇去美国旅游,在洛杉矶华清信会教堂,吕丽萍和陶伟举行了婚礼。然而,这段幸福时光并没有维持太久。当生活从新鲜和 *** 回落到平淡,吕丽萍和陶伟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两人的性格都很直爽,说话不会拐弯抹角,这让他们因为一些无端的小事而发生争吵,同时,因为是初婚,陶伟不知道如何经营婚姻,这就让现实的婚姻生活与吕丽萍想像的有很大的差别。周而复始的争吵与摩擦,让吕丽萍对这段婚姻越来越感到失望。2001年8月初,她瞒着儿子,平静地与陶伟办理了离婚手续。 陶伟在2011年再婚,第一个儿子于2012年出生。 2012年8月27日,陶伟被发现在济南市二环东路的倪氏海泰大酒店1307号房间内亡。经济南市公安机关调查及勘察,未发现他杀迹象,确认为猝。但陶伟从"遇害"变"猝" 调查后仍存三疑点,仍需进一步确认。 足球生涯 专业球员 20世纪80年代效力于北京足球队,曾入选国家青年队。后赴塔西提岛踢球。1994年职业联赛开始后,他正式转会四川全兴队,后于1996年在全兴退役。 评价 黄健翔:"陶伟他踢过专业队,有很多高水平的亲身感受,是专业的技术顾问。他好像在抓技术、搞科研,而我是旁边忽悠、吆喝的,这样的组合比较合理。" 著名编剧全勇先评论说:"我喜欢看陶伟的足球评论,他言辞有度,从不极端,从不说狠话。有一种温文尔雅的气质。'' 关于亡 央视节目主持人董路微博上特意指出,"陶伟的年龄是46岁,而非42岁。"这一切都是当初陶伟当球员时改年龄惹的祸。 段暄:"从未听说陶伟有心脏病,他身体特别棒。"对于陶伟的因,流传着各种说法。 解说风格 陶伟的解说特点是对于比赛形势的判断,由于有过专业球员的经历,因此他能够准确地对场上的情况进行研判,并且用精彩专业的语言进行分析。由于对德甲联赛情有独钟,陶伟对于德甲球星的特点也如数家珍。比如在解说马林时,陶伟用"急用腿时方恨短"来形容,如此具有画面感的语句也显示出他幽默的一面。 解说 而在其他解说方面,陶伟也经常妙语连珠让人印象深刻。比如"xxx身体不在最佳状态,要是身体在最佳状态这一下就蹬过去了。""年轻球员啊,你让他锦上添花没问题,你让他雪中送炭就有点为难他了。""这一下就显示出球星和球员之间的差别来,别看这个动作很不经意,但做起来却很难。"等等。 精彩语录 "莱曼啊莱曼,来来回回太慢了" "急用腿时方恨短"。 "年轻球员啊,你让他锦上添花没问题,你让他雪中送炭就有点为难他了。" "这一下就显示出球星和球员之间的差别来,别看这个动作很不经意,但做起来却很难。" "我还是支持拜仁慕尼黑。" 不幸去世 事件经过 2012年8月27日上午8时49分,济南市公安局公布,央视足球评论员陶伟被发现在位于济南二环东路的倪氏海泰大酒店1307号房间。 央视足球评论员陶伟 济南市公安局工作人员表示,经公安干警现场勘查、调查走访,未发现他杀迹象。该工作人员介绍说,济南市公安局领导高度重视此案。济南公安局及历城分局昨天已成立相关工作小组,具体侦查工作正在进行中。 8月28日,济南公安通报称,经调查取证,确定央视足球评论员陶伟亡系猝。 经济南公安特侦组调查,者陶伟及其三个北京的朋友于8月26日从北京驾车至青岛游玩,由于遇高速公路堵车,于当日17时20分入住济南市二环东路倪氏海泰大酒店,四人分别入住四个房间,其中陶伟入住1307号房间。 26日18时30分,陶伟等4人离开酒店赶赴济南某酒店就餐。27日零时02分,陶伟回到1307房间;零时18分,陶伟的朋友曾给其打电话约定早餐时间。 27日早8时左右,陶伟的3位朋友到酒店餐厅就餐时,见陶伟未到,遂给其打电话联系,一直无人接听。由于陶伟有晨练的习惯,陶伟的朋友到酒店健身房和周边寻找,未找到陶伟。8时49分,陶伟的朋友让楼层服务员把陶伟的房门打开后,看到陶伟躺在床上一动不动,遂报警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9时左右,急救人员赶到,检查确认陶伟已经亡。 经刑警技术民警和法医对尸体衣着检验、尸表检验并提取检材及处理,确定尸体体表无外伤,血中酒精含量为77mg/100ml;现场门窗完好,物品摆放整齐,无翻动搏斗痕迹,结合酒店监控信息,确定是猝。 济南市公安局历城分局副局长孟庆山28日介绍说:"陶伟的亡症状,身体没有暴力伤,房间门窗完好,整个门24小时监控,通过我们调查取证,他的这种症状属于猝。" 济南公安通报称,27日下午15时30分左右,陶伟的妻子、姐姐赶到济南,在查看尸体,了解因后,对亡原因没有异议。 陶伟离世的讯息传开后,网友表达了对陶伟去世的沉痛哀悼。有网友说,"德甲来了,你却走了","陶伟一路走好"。 德国声音 克劳琛: "这是德国足球的损失" 作为众所周知的拜仁慕尼黑球迷和德甲解说顾问,陶伟的离世让很多中国的德甲球迷伤心。了解到这一情况的德国名宿克劳琛说,"他在中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对于德国足球和德甲的推广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这(陶伟去世)绝对是德国足球的损失。" 在了解到陶伟在央视解说德甲十年,众多拜仁球迷自发悼念的情况之后,克劳琛关切地说,"他对德国足球很了解,我想我应该见过他,这是个让人心痛的讯息。" 克劳琛认为,对于足球来说,电视、媒体评论员是非常重要的推广平台。"陶伟一直在为德国足球和德甲的解说做贡献,这对德国足球在中国的推广和普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克劳琛说,"他无疑是德国足球最好的朋友,他的离世令人遗憾,这也是德国足球的损失。"克劳琛最后特别对记者表示,希望向陶伟家人转达他的慰问。 西班牙声音 得知陶伟去世后,伊涅斯塔等巴萨球星纷纷纪念陶伟,伊涅斯塔特意为陶伟做了一份印有陶伟名字的巴萨球衣:"送给陶伟的西班牙队服,好兄弟,你也是世界冠军。为了所有热爱足球的人祈祷,无爱无足球。"希望能表达对陶伟的缅怀。 朋友回忆 朋友同行追忆陶伟生前事-- 一个爱足球爱生活的好人 一个懂足球、爱足球的人,这是朋友们给他的评价;一个阳光随和的人,所有与他打过交道的人都这么说;"就想再听一次你的解说"--这是球迷、网友们淌著泪的声音。陶伟,请一路走好。 对待足球 永远挚爱 作为曾经的足球运动员,退役后的陶伟始终没有离开心爱的足球事业。他一直从事著青少年足球工作,他的多年搭档、央视足球节目主持人段暄回忆,就在2012年不久前,陶伟还在与英国足球名将凯文·基冈一起进行一项青少年选拔活动。"陶指导很兴奋地说,他看到了不少好苗子。关于青少年足球,还有很多可做的!" 国安球员、北京人王晓龙有过亲身体会,昨天他回忆,"知道讯息很震惊,心里好难受。记得小时候您带我的时光,有过太多美好的回忆。陶指导一路走好。" 原国脚李玮锋记得,第一次见陶伟是在2005年底国家队与德国队的热身赛中,"当时陶老师在赛后和我聊了很多对比赛的感受,到了今天自己还记忆尤深。虽然接触不多,但我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热爱足球的人,他的专业足球解说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对待生活 充满热情 习惯晨练,喜欢踢球,在朋友眼中,陶伟是个自律的人。段暄回忆:"陶指导身体特别棒,一方面在于运动员时期打下的底子,另一方面在于自律。"特别是在今年孩子出生之后,"陶指导喝酒也很节制"。 在国安俱乐部副董事长张路的印象中,陶伟是一个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的人。"每次见面,他都是热情洋溢。在央视我们合作已有十多年,相处愉快,合作默契。" 好友黄健翔透露,"不记得有多少年了,每年春节陶伟跟我相互拜年时都重复一个愿望:今年,就是今年啊!生孩子、结婚!哥们儿我太想要孩子了!"就在今年春节,陶伟拜年时终于带来了挺著肚子的新媳妇。去年结婚,今年得子,幸福的家庭生活应该刚刚开始。可是…… 对待工作 细致认真 作为解说同行,张路评价,陶伟对德甲"研究得很深,对各俱乐部的情况掌握得全面而具体"。曾经的队友吕军并不觉得奇怪,"他踢球时的风格就是低调、谦和,头脑聪明。他做的准备工作特别扎实,所以他的解说才独具风格,大家都特别喜爱他。" 这在搭档段暄那里也得到了证实,"在业务上,陶指导极为认真:我俩一次出差,他不让我睡觉,聊了一宿关于解说的话题。只要有比赛直播,他几乎都不会错过。"为让解说更专业到位,不会用电脑的他曾手写资料,后来积累下的资料"已经摆了厚厚的几摞纸"。 27日不幸去世的著名足球解说员陶伟曾经在1年前与西班牙主帅博斯克有过深入的交谈,如今故人已逝,博斯克也黯然神伤,表示会和陶伟的家人一同悼念陶伟。 博斯克说:"我清晰地记得这位球员出身的足球评论员,他也职业,对足球极为痴迷,每一个提问都很专业。我知道他更喜爱德国足球,其实在这一点上他和我一样。" "请务必替我问候他的家人,失去亲人的痛苦是巨大的,我们一起来悼念这位足球人。 央视回应 8月29日上午,央视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在央视大楼(旧址)召开小型媒体见面会,对央视著名解说员陶伟不幸去世表达哀思。江和平盛赞陶伟为央视做出的贡献,并透露将会妥善安排陶伟的后事,已经制定出了相应方案。 江和平在媒体见面会上的讲话全文: 陶伟在济南突然离世,首先我感到很震惊,的确没想到,他年纪这么轻,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突然离开了我们。陶伟虽然不是我们的员工,但是我们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一分子。从01年开始解说德甲,后来在历次大赛中,欧洲杯和世界杯,担任解说顾问和评论嘉宾,他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他为我们作出的贡献,球迷都是心领神会的,对他的离世感到惋惜和沉痛。 江和平 这几天我一直在跟张斌和刘建宏联系,我们也在想能为陶伟做点什么,我们寄托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足球转播做得更好。陶伟的离开对我们的足球解说是一个重大损失,对我们今后遴选解说顾问是一个打击,要想再培养一个陶伟这样的解说嘉宾需要很长时间。正是因为我们体育频道提供了一个传播平台,让足球从业者成为解说顾问,才使得更多的足球专业工作者走向了萤幕。 对陶伟后事的安排我们已责成张斌进行跟进,我本人肯定会去送他最后一程,我们体育频道会敬献花篮,主要负责人会敬献花圈,感谢陶伟为体育频道专业化发展方面,特别是足球专业化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感谢陶伟给球迷奉献的作品。 我们寄托哀思也是为了未来更好的发展,从01年开始那时候也不一定很专业,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练,他已经是专家,已然是专业顾问,甚至很多人认为他就是央视人。虽然他不隶属于央视,但我们把他视为一份子。 我们也会在陶伟逝世后有所表达,毕竟他的孩子才5个月,虽然现在不能去公布这个方案,但我们也心系家人,希望他的家人能够节哀顺变,面对未来。 感谢大家。 队友回忆 高洪波 :与陶伟踢球记忆美好 宫磊:他耐力不错 高洪波:一早得到陶伟去世的讯息,让我觉得非常震惊! 我和陶伟从小就在一个队踢球,他比我小1岁,后来我们一起进的北京青年队,所以关系一直比较好。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我们小时候,在先农坛体育场(原北京队主场)一起训练、踢球的情形,那些对我来说都是非常美好的回忆。 尤其是那时队里面我、陶伟还有谢峰是比较年轻的三个,张志诚等一批老教练对我们三个的成长非常关照,也非常严格。记得那时候每天一大早吧,教练们就把我们三个叫起来加练。陶伟是踢中场的,教练就重点给他练传球;我和谢峰一个重点是练射门,一个重点练突破……在球场上陶伟的头脑特别好,有他的技术特点,就是身体素质稍微差一点,这点缺陷也导致了他后来退役早了点。 央视足球评论员 陶伟 1987年全运会打完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球员大多数完成了使命,差不多到1988年他就离开北京队了。后来他和宫(磊)指导差不多同时去了塔西提岛踢球,分别属于两个队。宫指导在那里待的时间比较长些,而陶伟只踢了一年就回来了,后来还去了四川踢过甲A,我留在北京,球场上我们也碰过面,看到他能回到球场上还是很替他高兴的……现在回忆这些,都好像是眼前的事情,却定格成了回忆。 这些年大家各自忙各的,见面的机会很少,但只要见面都是很开心地交流,毕竟孩提时代的感情是无法替代的。他在央视解说德甲,外界的反响也不错,我也替他高兴。我想毕竟他自己踢过球,当解说员比较能说明白一些球场上的东西,体现他的能力。只是现在回想因为工作忙,与他见面的机会确实太少了,有时问央视要一些比赛资料,也觉得没必要麻烦他,就直接去找了后台制作的人……没想到转眼就再也见不到了。 一下子出了这样的事情,到现在我还沉浸在难受的心情中,很多回忆都不敢去想,好像很多想说的话,一下子又不知道怎么说……确实特别难受! 前队友宫磊追忆:技术型中场 "太意外了,我是今天在网上知道,现在自己人在外地,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也不方便贸然去问他的家人……" 现任贵州人和茅台队领队的宫磊,上世纪80年代时曾和陶伟一起效力于北京足球队,比陶伟大一岁的他和陶伟差不多同时代退役,1990年,他们一前一后赴塔西提(大溪地)岛踢球。和仅待了一个赛季就重返中国的陶伟不同,宫磊在那个法属太平洋岛上踢了整整7年联赛,帮助他所归属的皮莱俱乐部夺得了联赛、杯赛冠军总计8个,6次获得最佳球员和最佳射手的称号,1993赛季还被塔西提足协提名为世界足球先生候选人。 "他是66年生的,比我小1岁,其实我是65年小月份,也就大了几个月。他是技术型中场球员,印象中他的耐力比较好。"这些年宫磊也一直漂泊在外,陕西、贵州,现在和同岁的昔日队友高洪波一起撑起西南足球一片天,向着亚冠的目标冲击,没想到却得到了年富力强的陶伟去世的讯息。"我经常看陶伟主持的节目,德甲,还有一些专题节目,他的解说很不错,应该说有自己的风格,太可惜了,正是事业向上的时候……" 和宫磊、高洪波相比,上海名将李晓和宫磊的接触还是在国青队,那时执教他们的正是原北京队教练张志诚,"我们属于同一届国青,都是张指导手下的兵。他比我小点。毕竟是两个地方来的,平时接触并不是很多,当时他给我第一印象就是卖相好……"李晓说的这一特点,正映照了日后陶伟在电视主持方面的发展,"踢球时候的他速率有点慢,但是技术好,体质也蛮好,真是太可惜了……我们很长时间没联系了,和他身边的人也不熟悉,到现在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出事的?只能带着遗憾和难过等待讯息……" 纪念缅怀 2012年8月30日的《足球之夜》在常规节目前,专门用3.5分钟对陶伟进行悼念。节目片头便是陶伟生前点评比赛时的画面,随后是央视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对陶伟的悼念,"感谢陶伟为广大球迷所奉献的作品,现在这些作品已经成为了永久的记忆。"与此同时,《足球之夜》播放了陶伟生前解说国足热身赛、赛、亚冠联赛以及中超联赛的视频片段。 最后视频画面上出现了"熟悉的声音,远去的身影,陶伟陶指导,老朋友一路走好"的字样。"我们今天的节目是在悲伤的情绪中开始的。以足球的名义,以《足球之夜》的名义,来纪念刚刚离开我们的陶伟陶指导。"《足球之夜》主持人刘建宏说。 在节目中,刘建宏还分享了陶伟真正的一个心愿:陶伟不仅对德甲、对拜仁有深厚的感情,他最大的心愿是中国足球早日振兴,自己能够到世界杯赛场上解说中国队的比赛,而这个心愿,只能日后由战友们帮他完成了。"虽然陶指导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应该说音容常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纪念他,而且当你在体育频道或者是风云足球频道听到他的声音的时候,你会觉得他永远和中国足球在一起,和我们在一起。对于我们这些生者来说,对他最好的祭奠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让中国足球早日走上康庄大道。"刘建宏最后说。 陶伟的追悼会 2012年9月3日的《天下足球》节目中,也会播出陶伟的解说片段,让球迷重温他解说德甲、欧冠、欧洲杯以及世界杯的声音。 陶伟追悼会 9月2日,著名足球解说员陶伟的追悼会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由央视著名主持人段暄主持,名嘴白岩松在追悼会上致悼词。黄健翔、张斌等社会各界人士都来到现场悼念,更有普通球迷自发来到现场,送陶指导最后一程。? 接班人选 据了解,有关谁来接棒陶伟解说德甲的问题还没有在央视高层进行正式的讨论。陶伟在央视担任德甲解说嘉宾多年,解说风格已经深入人心。因此,谁来接陶伟的班,成了困扰大家的一个难题。 陶伟的追悼会 "在陶伟去世之后,德甲的球迷也在网上讨论过这个问题。确定一个合适的人选是个比较难的问题,因为要找的话肯定是要找一个较有影响力的人,比如退役国脚之类的,同时也要对德甲有所研究,这就比较困难了。"央视的一位主持人对记者说。 据了解,央视的解说员在私下里也交流过这个话题,甚至连北京国安球员邵佳一的名字也被提及。原本央视有在这两年培养两个新的解说嘉宾的打算,但是一直也都没有详尽的计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