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世预美巴西队员-巴西队南美区预选赛

tamoadmin

1.著名运动员的小故事

2.为什么大家认为巴西足球最牛?求解释

3.巴西玛塔的个人资料

4.2014年巴西世界杯预选赛 南美区、中北美 、加勒比、非洲区、大洋洲区十强分别是哪些队伍?感谢了!

著名运动员的小故事

篮球世预美巴西队员-巴西队南美区预选赛

1.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1998年2月26日邓亚萍怀着复杂的心情,飞向剑桥。对她来说,这自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却又是一个艰难的起步。"第二天就是开学上课的日子,全班一共9个同学,教室不大,9张课桌椅向着黑板,摆成半圆形。老师先让大家做自我介绍。

接下来给每人发了两张讲义就开始讲课,课堂上没什么纪律,讲解方式也很随意,老师一边讲课,同学们一边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邓亚萍在云山雾罩中上完了课。四五个星期过去了,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付出,但收效并不大,英语水平的提高也不显著。

邓亚萍就读的纽汉姆学院是隶属剑桥大学的一所小学院,类似于国内的语言进修学院。这里的学生主要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而邓亚萍是唯一来自中国内地的留学生。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

开始的一两个月之内,根本听不懂老师在上面讲什么,她把老师所有写在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到家里以后,邓亚萍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较单调,上课时间是四个半小时。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吃饭对她来说好像都很费事。

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她总是不甘心,想超过别人。这种好胜的心理后来才慢慢开始转变:"毕竟基础不同,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学习上升也要有个过程。"

回到清华,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从开题报告、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我终于戴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2.郭晶晶的励志故事

寂若无人,4000多人的跳水馆静极了,连观众都出现了一种少有的平静,因为前四轮动作比下来,跳板上的郭晶晶已经成了“无敌”的代名词,郭晶晶最后一轮走上跳板时很平静,毕竟,她已经历了17年的水拍浪打。

17年前的她只有6岁,还在幼儿园。当时体校教练来挑小队员,一眼就看上了她,她以为是去学游泳,便乐呵呵地跟教练去了。到跳水池前一站她就有点后悔,怎么都不肯往下跳,被教练逼着跳了一次吧,嘿,就选上了。

11岁时,郭晶晶一次随队赶赴南京集训,被当时的国家队教练于芬看上了。于芬问她:“想到国家队来么?”她天真地回答:“想!”一条辉煌的冠军之路就向她展开。1994年全国跳水锦标赛,郭晶晶独揽女子十米台和三米板的两枚金牌后,人们都惊呼:中国又出了一个年仅13岁的奇才!

1994年和1995年两年的异彩乍放,让国人对她的期望值迅速攀升,但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给她带来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折。虽然在女子十米跳台的奥运预赛时,她的积分还领先于所有对手,但到决赛时却因失误终落第五。

之后她从板台兼顾改到了专攻跳板,而“跳水天后”伏明霞的复出,使得郭晶晶往往只能屈居亚军。来雅典前,郭晶晶参加了两届奥运,只捞回两枚银牌。

不管外界对郭晶晶是何种看法,中国跳水队教练非常清楚郭晶晶的实力所在。带过她的几个教练都说这个队员起跳有力,动作协调性好,悟性也高,若非“野心”不足,伏明霞在役时恐怕也会被郭晶晶击败。

事实的确如此。多年的积累使郭晶晶在伏明霞退役后迅速巩固了中国在女子跳板上的霸业。2001年世锦赛、2002年世界杯、2003年世锦赛,每年跳水最高级别赛事的女子三米板单人冠军都没逃出她的手心。

单人预赛她跳砸了一个动作,但曾经沧海的她已经磨出了一颗平常心。平静地比过半决赛后,郭晶晶规定动作的积分已经升到了第一位,决赛四轮动作下来,郭晶晶几近完美,将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最后一跳,郭晶晶平静地理了理头发,走板起跳,向外翻腾一周半接转体两周半,她在空中干净地完成了动作,“刷”的一声入水,现场的五星红旗立即挥舞不止。出水后的郭晶晶笑容像中的涟漪漾了开来。

3.林丹的励志故事

林丹小时候,妈妈总喜欢把他当成女孩子来打扮。那时候的林丹胖乎乎的,头发留得长长的,都快盖住耳朵了,有时候,两个小脸蛋上还被妈妈抹得红红的,再穿上妈妈买的红色衣服,活脱脱一个小女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各地风靡学电子琴。

当时,林丹正在上学前班,班里的同学都被家长带着去学电子琴,林丹也不例外。妈妈给他买了一台“卡西欧”的电子琴,价值一两百块,这个价格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的了。可是,这么昂贵的电子琴却没能吸引住小林丹的注意力,天天坐在电子琴前,只动动手指头。

这可把爱动的小林丹憋坏了,刚弹上一会儿,他就想从椅子上下来东逛逛西走走,结果只练了一个星期,他就再也不肯练了。林丹的爸爸和妈妈都是体育爱好者,爸爸喜欢打乒乓球和排球,妈妈游泳,还打篮球,经常代表上杭县去龙岩参加比赛。

妈妈想,儿子不愿练电子琴,可总得练点别的吧。于是,她打篮球的时候就带上林丹,让他自己在场上跑着玩。当时,上杭县体育馆有少儿业余羽毛球的培训,林丹周围有很多小朋友都去那儿练球了。有一次,林丹跟着他们一起去体育馆玩儿,他第一次看到了羽毛球。

看见小朋友们跑来跑去,挥拍、接球,林丹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好像是找到了一种对味的感觉。那一年,林丹5岁。很快,林丹就进了培训班。但因为是业余班,其实更多时候是在玩儿。小朋友们在一起练习握拍、挥拍、跳绳等基本功,趁教练不注意,林丹就跟小朋友偷偷玩游戏。

那段时光是快乐和无忧无虑的。那个时候,小小年纪的林丹就显示出了不肯服输、自尊心强的劲头。当时的训练项目中,唯一让林丹害怕的就是压腿。刚开始的时候,小孩子的韧带没拉开,腿压不下去,教练就帮他压,小林丹疼得直哭,边哭边压,回家后,妈妈还要帮他继续压。

可是,不管再怎么疼,妈妈也从来没有听他说过不想去练了。周末的时候,训练队要长跑,绕着上杭县城跑两圈,至少也有几千米,林丹是队里年纪最小的,他跑不到前面去,就死死跟着大一点的队员跑,一定要跑完全程,绝不肯中途停下。

如果输了球,教练还没说啥,林丹自己就开始掉眼泪了。在业余班,林丹是唯一用左手打球的孩子,教练因此对他特别关注。虽然因为年龄太小,林丹的技术水平在班里并不是最好的,但他的身体素质很突出,当时班里进行技术评定,他的基本动作、步法,前后摸球线等项都名列前茅。

1992年,9岁的林丹顺利进入福建省体校,来到了距上杭县600公里远的福州。在省体校的第一个学期,林丹是伴着泪水度过的。林丹是在那年的冬天进的省体校,一向怕冷的他很不习惯宿舍的生活。自从把他送到福州的爸爸妈妈走后,他就开始哭,几乎天天都要哭上一场。

甚至有时在训练的时候,练着练着想家了,小林丹就哭起来了,教练一看,就先让他站在一边,哭完了再练。训练完了,回到宿舍,他独自一人常常发呆,不知不觉中又开始哭起来。后来,林丹开始给家里写信,一天一封,主题基本都是: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你们快来看我吧。

直到今天,林丹妈妈还保留着其中的一些信。好在外婆外公和舅舅在福州,稍微缓解了林丹的思家情绪。每到周末,林丹便去外婆家吃点好吃的,给妈妈打个电话,周日再回到体校。刚到省体校的时候,从小没有离开过父母的林丹根本没有照顾自己的能力,衣服不知道换。

床铺不知道怎么整理,更别说换洗床单枕套了,整个人都邋邋遢遢的。到体校的第一个星期,因为总是一个人发呆想家,在宿舍里哭,也想不起来去洗澡,他居然整整一个星期没有洗澡。直到第一个学期结束从家里再回到体校的时候,林丹想家的情绪才缓解了一些。

在挺过了最初的适应期后,林丹不服输、自尊心强的特点便显现出来。很快,他学会了换衣服、洗床单,独立生活的能力明显增强,在训练中更是特别要强。林丹妈妈说,有一次,林丹发烧打点滴,但他却不愿耽误训练,没有向教练请,从医院回来便继续投入训练了。

4.孙杨的励志故事

孙杨,邦德教育杰出学员,邦德教育公益形象大使,2012伦敦奥运双冠王。父亲孙全洪用两个词描述了儿子孙杨:聪明、懂事。在父亲眼里,儿子孙杨一直都比较聪明,在决定体育专业之前,他在学校的成绩一直不错。

进入公众视野以来,孙杨给人的印象是哭了好几次,孙全洪说:“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次,一次是2008年绍兴全国游泳冠军赛,当时他觉得练得不错,能和张琳拼拼了,但是没想到张琳发挥得太好,他和张琳差距拉得很大,他挂着银牌哭得一塌糊涂。

另一次是去年的亚运会,400米他是奔着朴泰桓去的,但是没想到差了一点点,后来1500米夺冠他喜极而泣。他是个单纯的孩子,哭可能是他的一种情感上的宣泄,这点我能理解。”

2006年开始,孙杨的成绩突飞猛进,得到了前往澳大利亚留学和训练的机会,杨明也陪同前去,但不住在同一家宾馆,不能一起坐车来回,母子俩各自到达训练场馆,杨明坐在一边看他训练,晚上再通个电话。

回忆起那段日子,杨明泣不成声。今年3月他手受伤了,伤口进水肿得厉害,痛得抬不起来,他还坚持一天游2万米。我怕他练下去手会废掉,叫他偷懒。他特别生气,发短信说,你是我妈妈,居然不理解我,还叫我偷懒,我偷懒能有今天的成绩吗?亏你还是大学体育老师!”

“他现在游泳越来越会用脑筋,会分析自己在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特别是从澳大利亚回来后,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他的为人处事越来越自信,像个男子汉了。”

杨明还透露了孙杨的一个秘密。“他在家里总和我说,妈妈,你看我现在的成绩,奥运会前三名也不是没可能吧?其实我知道,他做梦都想着,有一天能成为中国男子游泳第一个奥运冠军。”

伦敦时间7月27日晚上,孙杨对杨明说:“妈妈,你明天一定要早点进比赛场馆,我越早看到你越好。”于是第二天7时15分,杨明就到了伦敦水上运动中心门口,“人家还没开门,8点才能进去。别的孩子可能父母在场会紧张,孙杨从小训练就要我看着,他才踏实。”

伦敦时间8月1日,男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决赛中,孙杨是最后一棒,全国观众都看到了他从接棒时的第五名追赶到终点的第三名、脱力倒在泳池边的一幕。当晚,孙杨在微博上安慰大家,“请大家放心”。

如今回家了,孙杨才吐真言:“妈妈,个人项目还好,集体项目的时候,我的腿真的在抖。因为我是在池边等着,而且我们又一直落后,我好想快点跳下去。但是一入水就好了,不紧张了。”

在伦敦奥运会上一战成名后,网友给孙杨取了个外号“孙萌萌”。“萌”来自日本用语,意为可爱。“他是挺可爱的,又细心又阳光。”朱颖记得,孙杨小时候会“观察这个教练爱喝什么饮料,那个教练爱喝什么茶,然后从家里带给大家喝”。

5.刘璇的励志故事

与很多从小就显露出体育天赋的运动员不同,体操冠军刘璇是一个大器晚成者。小时候,她并不是教练眼中最优秀的学生,但却有一股同龄孩子所没有的韧劲儿,从5岁开始练体操,一直到21岁,经过漫长的16年时间,终于拿到三枚奥运会奖牌,成为中国女子体操第一人。

19年3月12日,刘璇出生在湖南长沙。小时候,刘璇是一名乖巧的女孩子。她的身体素质不太好,为了让她长得更健康,爸爸妈妈就送她去少年宫健美班学习。那一年,刘璇刚好5岁。

由于个子最矮,来到健美班后,刘璇排在队伍的最后,跟着**姐们学动作。她学得非常用心,每一个动作都认真地去做。教练看了非常高兴,心想:“这个小刘璇,练得太好了!”此后,教练开始对刘璇进行特别训练。

上小学时,刘璇的功课特别好,语文和数学都是100分。每天,在学校做完功课后,刘璇还要坚持去少年宫健美班训练。8岁那年,刘璇被选进湖南省体育局,参加训练。她练得非常刻苦,甚至手上被磨出了血泡。

可是,她一点儿也不怕苦,等血泡好一些,继续再练,这样,手上就慢慢长出了茧子。由于在练习高低杠时,还需要握杠,每当手上的茧变厚时,刘璇都不得不让爸爸将它用刀片削平。练习的时间越久,需要的刀片就越多。爸爸知道刘璇的手一定非常疼。可是,刘璇却忍着疼,什么也不说。

一次,爸爸又去商店买刀片。售货员是一名不满16岁的孩子,他见刘璇的爸爸买那么多双面刀片,就不解地问:“叔叔,现在没人用这样的刀片刮胡子了,你买这么多干什么?”

刘璇的爸爸说:“我不用,是给我女儿用的!”售货员又问:“用来削铅笔?这也不安全呀!”

“不是用来削铅笔,是削我女儿手掌上的茧!她是一名体操运动员”听到这里,售货员感动了,他说:“叔叔,这些刀片算我送您女儿的,她那么小,就要受那么多苦,我也该献出一点爱心!”

有一次,奶奶拉着刘璇的手,心疼地冲刘璇的爸爸妈妈嚷:“你们干什么让孩子受这种罪?让她别练了!”

其实,爸爸妈妈也心疼刘璇呀。妈妈小时候练过体操,知道要想练好体操,就得吃多苦。可是,如果女儿将来不能在这方面有所成就,还需要那么刻苦地训练吗?

于是,爸爸跑去问教练:“刘璇在体操队的成绩属于优秀、中上、中等还是偏下呢?如果她能练好,就让她练;如果不行,我就让她回去念书,不然,就两边都耽误了!”教练如实地告诉爸爸,目前刘璇的成绩只是属于中等或者中上的水平,还看不出以后能不能出成绩。

爸爸考虑再三,还是同意刘璇练下去,他想女儿只要有一点儿希望就不该轻易放弃。刘璇没有辜负爸爸的期望。13岁时,刘璇被选入国家集训队。经过更严格的训练,刘璇的成绩已经很突出了。可是,在准备参加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第12届亚运会比赛时。

训练中的一次意外使刘璇膝盖的内侧韧带撕裂,虽然以后能够长好,可比赛的时间就要到了!刘璇急得都快哭了,她多么珍惜这次机会啊!为了让训练成绩更好,刘璇咬牙坚持练习,却不幸把韧带练断,没有机会参加亚运会了!

接到父母的电话,刘璇首先提的不是韧带断了有多疼,而是说:“我从亚运会名单上刷下来了,我很伤心!”听到女儿在哭,父母非常心痛,马上赶到北京探望,请医生为刘璇治疗。爸爸早就因为刘璇练体操而学过一段时间的。

于是,爸爸天天为刘璇,与医生的治疗相配合;同时,刘璇按照教练的指导,经常做恢复运动。很快,刘璇的伤好了。刘璇笑了,因为她可以参加亚运会了。那一次,她与队友合作,获得了女子团体冠军,还获得了个人高低杠的第2名。

扩展资料:

邓亚萍,13年2月6日生于河南省郑州市,原中国女子乒乓球队运动员,奥运冠军,乒乓球大满贯得主,现为河南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创始人。

郭晶晶,1981年10月15日生于河北保定,前中国跳水队运动员,奥运会冠军。1988年,郭晶晶在河北保定开始了跳水训练,1993年,郭晶晶入选国家跳水队。

林丹,汉族,1983年10月14日生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临江镇。中国羽毛球男子单打项目运动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冠军。

孙杨,1991年12月1日生于浙江杭州,中国国家游泳队队长,男子15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保持者,男子400米自由泳奥运会纪录保持者。

刘璇,1980年8月12日生于湖南沙市,中国体操运动员、演员。1992年,刘璇参加全国体操锦标赛,获得高低杠冠军。

参考资料:

邓亚萍-百度百科刘璇-百度百科孙杨-百度百科林丹-百度百科郭晶晶-百度百科

为什么大家认为巴西足球最牛?求解释

足球是巴西人文化生活的主流。对巴西人来说,足球是运动,但更是文化。

巴西人认为,巴西足球理所当然位列世界文化遗产之林。巴西人把足球称为“大众运动”,无论是在海滩上,还是在城市的街头巷尾,都有人踢球。即使是在贫民窟,穷人家的孩子也光着脚把袜子塞满纸当球踢。巴西许多国际知名的足球运动员都是从这里开始他们的足球生涯的。 巴西现有约2.2万名国家级足球运动员,有全国联赛和巴西杯两种比赛。巴西足球人才辈出,优秀球员源源不断,得益于其发现和培养人才的体制。巴西足球学校遍布全国各地,重点培养12—13岁的孩子,由优秀教练向他们灌输先进的足球理念和基本技能。巴西各俱乐部均雇有一批经验丰富、嗅觉敏锐的球探,常年在各足球学校和比赛场地“活动”,发现了优秀人才,及时向俱乐部通报。俱乐部经过体检、测试和实地观察,决定是否选用。 巴西国家队挑选队员,不仅看运动员的球技,更要看其是否遵守纪律,是否有团队精神和良好的品格。一个运动员要在巴西国内取得观众的支持,要在俱乐部站稳脚跟,首先要有热爱足球、热爱观众的意识,每场比赛必须全力以赴,踢出自己的水平和风格,让买票看球的球迷们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

巴西玛塔的个人资料

一楼的来自百度百科 不过没回答你的问题

“我家很贫穷,父亲是个剃头匠,母亲没有工作,家里共有4个孩子,两男两女,我是最小的一个。”(下文包含) ----玛塔

体坛周报记者程征报道 玛塔·维埃拉·达·席尔瓦(Marta Vieira Da Silva)也许是这个星球上最会踢球的女人。

在她之前,巴西最有名的女球员是米莲妮·多明戈。没错,就是那个与“外星人”罗纳尔多结婚又离婚的足球花瓶。不过,这似乎很符合这个拉丁民族的审美原则,巴西人的观点是:我们的国家很,足球很,女人很……

那么踢球的女人呢?也一样?“哦,NO”,巴西男人会告诉你,“女人就该像吉赛尔·邦臣(巴西超级名模)一样去迷倒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那样的好莱坞帅哥,至于足球,那天生是男人们的战场。”

1999女足世界杯的英雄茜茜早已隐没于里约、圣保罗或巴西某个小镇的街市之中,“没人知道她现在在干什么,人们不关心,也许这就是巴西女子足球的现状”,一位前来访世界杯的巴西同行告诉我。

可是她,一个谈不上和美丽的女子却顽强地在女足战场上捍卫着巴西足球王国的荣誉。17岁时,玛塔成为第一位在欧洲职业联赛效力的巴西女球员。20岁时,她成了2006世界足球**……

巴西东北部小镇一个剃头匠的女儿,现在却成为全世界千万足球少女的超级偶像。

自从来到中国后,玛塔一直蒙着一层神秘面纱。甚或从她获得世界足球**称号时开始,这层面纱便没有被揭开过。翻遍巴西媒体的网页,找不到一篇相关专访或生平报道。不管是在武汉还是杭州,她都是那么低调,冰冷着面容拒绝媒体的“窥探”。与巴西队接触几天后,本报向主教练巴塞罗斯提出单独访玛塔的要求。于是,在新闻官保罗的安排下,我们得以在巴西队下榻酒店的顶层酒吧与这位世姐来了一次面对面。

坐在酒吧的长沙发上,玛塔很快便露出庐山真面目,抱着我们送来的毛绒福娃手舞足蹈起来,差不多是在椅子上打滚了。这才是真正的巴西姑娘,近乎狂野的欢乐,哪里还有丝毫冷漠的影子!

笑够了,我们开始了访。

玛塔生于巴西东北部地区阿拉戈亚斯州(ALOAS)一个名为两条小河(2 Riachos)的小镇,这里并非是巴西足球最发达的地区。“那是个小地方,总共才有3000人,靠着湖,距离海边也不远。”玛塔说。而陪坐的新闻官保罗先生则补充道:“从大体位置而言,差不多位于萨尔瓦多市和累西腓市的中间地带。”萨尔瓦多是巴西最早的首都,狂欢节的名气仅次于里约热内卢,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国外游客。玛塔说:“我家很贫穷,父亲是个剃头匠,母亲没有工作,家里共有4个孩子,两男两女,我是最小的一个。”

谈起自己的足球生涯,她不思索地回答:“从很小时就开始了……”难道是和女孩子一道踢?“哪儿呀!在我们那只有男孩子才踢球,我都是混在一群大男生中一起踢,就我一个女孩子。”

“我很怀念我和晓旭一起在于默奥俱乐部的日子,还有我们的友谊。”

巴西是足球的王国,但这仅仅限于男足而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左右,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州才有一些俱乐部开始组建女足球队,后来这两个足球最发达的州各自建立了自己的联赛。不过,迄今为止,女足联赛也没有扩展到巴西其他地区,并且发展缓慢,中间还有过时断时续的情形。

巴西女足球联赛属于业余性质,供人免费观看,并不进行售票等赢利性举动,也很难在大型球场举行。每个州的联赛均只有8支球队参加,球员开销由俱乐部支付,另外还会发给一些参赛补贴,据说只有个别出色的球员才可以领到微薄的工资。因此,在巴西,女人从事足球运动基本上都是凭自身兴趣,赚不到太多钱,更谈不上养家糊口。

经历了漫长的一段野球生涯后,玛塔在14岁那年迎来了命运的一次转机——她被一家大球会的球探一眼相中。随后,小玛塔告别了自己的家乡小镇,跋涉1000英里来到大都会里约热内卢,接受瓦斯科·达迦马队的试训,她的人生也从此改写。“随后,我进了国家青年队,接下来是国家队,然后出战世界杯,直到现在……一切都不是我设计的,也没有想那么多,但现在我开始想了,我要拿世界冠军!”玛塔说。

2003年,17岁的玛塔首次征战女足世界杯。虽然那届杯赛,桑巴军团表现欠佳,止步八强,但她却凭借上佳发挥让人们记住了自己的名字。世界杯后,玛塔加盟瑞典女足豪门于默奥队,成为巴西第一位在欧洲职业联赛效力的女足球员。

“我很怀念我和(马)晓旭一起在于默奥俱乐部的日子,还有我们的友谊。”对于自己的这位前队友,玛塔评价颇高。而据马晓旭介绍,玛塔的语言能力特别强,“教给她的一些中文单词记得特别清楚,比赛场上甚至能用中文向我大喊‘传球’、‘传给我’、‘别传我’什么的。”

显然,亚洲足球**并没有夸张。当听到记者对自己的夸奖时,玛塔居然能用中文流畅地说出“你好,谢谢”。

在豪生酒店的餐厅,你经常能看见玛塔与很多队员一道狂吃烤鲑鱼,因为这种鱼在巴西十分名贵,但在中国却对球队敞开供应。

对于神秘的中国,玛塔像大部分巴西姑娘一样感到陌生而好奇,但他们的主教练巴塞罗斯却是个东方通,因为前者不仅在日本踢过球,还娶了一位日裔妻子。不过,这在巴西并不新鲜,日本人移民南美已超过百年历史,在圣保罗大街上招手打出租,没准儿司机就是个日本人。

巴西男足每次出征大赛至少都会配备一名厨师,以便为那些“五星”大腕服务,在这方面,对女足显然有些待遇不公。巴塞罗斯对我说:“知道我们在武汉吃什么吗?我们吃中餐。”他的说法有些让人吃惊,“吃的惯吗?”“非常棒,我很喜欢。”巴塞罗斯边回答边伸出大拇指。事后经过了解,巴西队的餐饮实际是中餐和普通西餐同时供应,球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进行挑选。

不是每位队员都能像巴塞罗斯一样习惯和喜爱中餐,譬如玛塔就是一例。最初,她对闻名天下的中国菜甚至有些感到恐怖。为何呢?把羊肉、牛蛙和蝎子端上桌,这对她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于是,她干脆不再吃肉,而是更多地食用米饭和鱼。在南美洲大部分地区,米饭已成为主食,而从小在海岸地区长大的玛塔对这两种食品已经非常习惯。

在豪生酒店的餐厅,你经常能看见玛塔与很多队员一道狂吃烤鲑鱼,因为这种鱼在巴西十分名贵,而在中国却对球队敞开供应。据悉,巴西队曾就食品问题向组委会提出过一些要求,并得到了酒店方面的尽量满足。“几天下来大家已基本适应,而且大家的体能状态都保持得不错。”玛塔说。

大赛之前,球队通常不会给队员放,以免分神,巴西队也是如此。除开训练和吃饭,姑娘们只能呆在自己房间活动,不允许随便离开酒店。那么,玛塔怎样打发自己的业余时间呢?前来访的巴西同行透露了她的小秘密:上网、打游戏、看光盘等。巴西没有类似或牌一类的方式,但有的球员喜欢玩儿Bingo,这是一种在纸格子上填充数字的游戏,如果大家凑点彩,获胜者也许还会得到些奖励。

“巴西女足运动的发展需要偶像的带动,而玛塔正在成为这样一位偶像。”巴西队主帅巴塞罗斯说。

本届世界杯小组赛三轮过后,玛塔已入4球,与普林茨、凯莉·史密斯等名将一道并列射手榜第2位。不管是在训练还是比赛场,她始终是一副战斗姿态:冷峻严肃、不苟言笑。她总是力图保持毫不松懈的备战状态,把巴西姑娘天生的乐天强制地暂忘在脑后。与许许多多巴西男足巨星一样,玛塔也是从街头野球中成长起来的,稍一松懈便会把比赛当作游戏。巴西男足就曾在国际大赛上多次吃过散漫的大亏,这种教训女足自当引以为戒。

玛塔肯定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她才不轻易接受媒体访,哪怕是赛后的简短问答也不愿意参加。这也引起很多媒体的不满,甚至有人说她耍大牌,以至于在小组赛首战后,国际足联新闻官不得不强拉她至混合区接受访问。“我们来这里,就是为了把冠军奖杯捧到手……”小组最后一轮前接受巴西同行访时,玛塔显示出一副箭在弦上的临战状态。当天训练,她的表现的确突出,发狠一般地奔跑和射门。这个看上去身材瘦弱的巴西姑娘,其实有着一颗比男人更勇敢的心。

我曾与巴西领队莱蒙德一道谈起过关于这位世界足球**的印象。莱蒙德其实是里约州立大学的教授,领队实为“兼职”,只当有出访任务时,他才会过来带队。最初,莱蒙德是负责巴西篮球队,近年来才开始转向足球。

“玛塔是个很单纯的姑娘,与队友们相处融洽。她不想让自己的世界**身份成为负担,甚至担心这会让人觉得她有优越感、给人高人一等的印象。所以,玛塔平时特别注意与大伙打成一片,相当随和。至于个人爱好,在球队集中这段时间,这些姑娘们玩电脑游戏玩疯了,每个人都带着笔记本电脑。玛塔也跟着大家一起疯,这个时候,你真看不出她与一名普通球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所以我很放心,根本不需要对她特别关照或是做什么思想工作。”莱蒙德说。

而主教练巴塞罗斯更将她看成巴西女足发展的标杆人物,“玛塔是个敏感的姑娘,也是个开朗的好孩子。平时在队中,她并没有什么明星派头;而在球场上,她一定会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有这样一位球员,对推动巴西女子足球运动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体育需要偶像,而玛塔正在成为这样一位偶像。她踢球时充满欢乐,竞争意识也很强,对世界上任何一支球队的主帅而言,玛塔这样的队员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她是那么与众不同!”

玛塔的照片://image.baidu/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m=ps&word=%C2%EA%CB%FE

玛塔的://video.baidu/v?ct=301989888&rn=20&pn=0&db=0&s=25&word=%C2%EA%CB%FE

支持玛塔!!!

2014年巴西世界杯预选赛 南美区、中北美 、加勒比、非洲区、大洋洲区十强分别是哪些队伍?感谢了!

首先澄清一点,只有亚洲区和非洲区预选赛有十强,其它赛区的预选赛方式不同,不存在十强这个概念。

1、南美赛区预选赛:已产生9强,将争夺4.5个世界杯决赛圈席位,前四名将直接晋级巴西世界杯小组赛,第五参加附加赛。这9支球队是:

乌拉圭、玻利维亚、阿根廷、智利、厄瓜多尔、委内瑞拉、秘鲁、巴拉圭、哥伦比亚

2、欧洲区预选赛:53支球队参加欧洲区预选赛,争夺13张门票。分为9个小组,每组进行主客场双循环比赛(2012年9月7日至2013年10月15日)。9个小组头名直接出线,成绩最好的8个小组第二进入附加赛,经抽签捉对进行主客场两回合较量(2013年11月15日至19日),胜出球队获得剩下4张入场券。分组情况是:

A组: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比利时、苏格兰、马其顿、威尔士

B组:意大利、丹麦、捷克、保加利亚、亚美尼亚、马耳他

C组:德国、瑞典、爱尔兰、奥地利、法罗群岛、哈萨克斯坦

D组:荷兰、土耳其、匈牙利、罗马尼亚、爱沙尼亚、安道尔

E组:挪威、斯洛文尼亚、瑞士、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冰岛

F组:葡萄牙、俄罗斯、以色列、北爱尔兰、阿塞拜疆、卢森堡

G组:希腊、斯洛伐克、波黑、立陶宛、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

H组:英格兰、黑山、乌克兰、波兰、摩尔多瓦、圣马力诺

I组:西班牙、法国、白俄罗斯、格鲁吉亚、芬兰

3、非洲区预选赛:已经产生了十强,将争夺5个世界杯决赛圈席位。

埃塞俄比亚、突尼斯、科特迪瓦、苏丹、刚果、尼日利亚、埃及、贝宁、利比亚、塞内加尔。

4、亚洲区预选赛:已经产生了十强,将争夺4.5个世界杯决赛圈席位。

韩国、伊朗、卡塔尔、黎巴嫩、乌兹别克斯坦、日本、澳大利亚、伊拉克、阿曼、约旦。

5、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区预选赛:争夺3.5个世界杯决赛圈席位。24强是:

萨尔瓦多、苏里南、开曼群岛、多米尼加共和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圭亚那、巴巴多斯、百慕大、巴拿马、多米尼加、加拿大、圣吉斯和尼维斯、波多黎各、圣卢西亚、格林纳达、危地马拉、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伯利兹、海地、安提瓜和巴布达、库拉索、美属维尔京群岛

6、大洋洲区预选赛:将争夺0.5个世界杯决赛圈席位。冠军将与中北美区第四名争夺一个席位。

A组:瓦努阿图共和国、新喀里多尼亚、第1轮的胜者、塔希提

B组:斐济、新西兰、所罗门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