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易斯曾经在奥运会上获得四块金牌,你知道有关刘易斯的故事吗?
2.邢慧娜在第28届奥运会上获得女子1万米冠军,你知道邢慧娜的童年故事吗?
3.求助!!运动员的小故事!
4.有关奥运会的小故事
刘易斯曾经在奥运会上获得四块金牌,你知道有关刘易斯的故事吗?
刘易斯出生在一个体育世家。父母都是田径教练,母亲伊芙琳年轻时是跨栏和跳远运动员,曾入选美国队参加过泛美运动会;父亲比尔年轻时也曾是短跑和橄榄球运动员。他的两个哥哥也是运动员,大哥麦基擅长短跑和跳远,二哥克里夫是短跑运动员,以后成了“宇宙”组球队的职业运动员。
小时候,刘易斯和妹妹经常在后院举行他们自己的运动会,把父亲买来准备修院子的一堆沙子当成沙坑,进行跳远的比赛,然而妹妹总是取得胜利。父亲开始怀疑,刘易斯怎么不长个子,会不会成为家里唯一没有运动细胞的人。然而刘易斯并不灰心,他几乎天天去学校练习跳远,有时还摔得一瘸一拐地走回家,可是睡了一觉,第二天又出现在田径场上。他定要争口气,像哥哥一样,成为体育世家中名副其实的一员。经过几年的没命训练,刘易斯真的当上了一名运动员。
由于父母亲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田径事业上,他家里谈论的话题也往往离不开田径。刘易斯从小就知道很多田径史上的杰出人物,杰西·欧文斯是这个家庭的崇拜者。刘易斯10岁那年,欧文斯来到比尔训练的场地,他勉励刘易斯好好练田径,将来成为优秀的运动员,最后,欧文斯还和比尔父子合了影。那张照片成了刘易斯永久的纪念物。13年,12岁的刘易斯在费城的富兰克林田径场上,战胜了一批身材比他高得多的对手,获得了田径比赛年龄组的跳远冠军。进入高中后,他的跳远成绩已打破了学校的最高记录。
刘易斯在田径中表现出的进取精神和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他说:“我父亲生前告诉我,只有大比赛的成绩才算数,大比赛就是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 他很爱父母,也很尊敬他们,因为是父母亲把他引向田径明星之路。在每次大赛前,他总是说:“我要为我父亲来夺金牌。”老刘易斯在汉城奥运会前因癌症去世,入殓前,刘易斯把洛杉矶奥运会获得的100米金牌放在父亲的手心里。后来他说:“那是我的第一枚奥运会金牌,有父亲的心血和期望。当时,全家人都吃惊了,没想到我会把它作为送给父亲永别的纪念物,让它伴随父亲长眠。那是我的心意。”
邢慧娜在第28届奥运会上获得女子1万米冠军,你知道邢慧娜的童年故事吗?
邢慧娜家住潍坊市寒亭城区北郊,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爷爷是一位革命伤残军人。邢慧娜的爷爷每天都坚持晨跑锻炼,她小小年纪就跟着爷爷出早操。爷爷做操,她也像模像样地做,爷爷跑步,她也跟着跑。有她这么一个跟屁虫,总是乐得爷爷合不拢嘴。
邢慧娜10岁那年,在寒亭区中小学生越野赛上她的鞋被别人踩掉了,她赤着脚跑在煤渣地上,结果还拿了第一名。此事引起了寒亭区业余体育学校校长胥军利的注意,选拔她参加1995年春天在青州举办的潍坊市中小学生春季越野赛。当时寒亭区没有专门的体育学校,胥校长对邢慧娜的妈妈说:“你让孩子多练习跑步。”
于是,邢慧娜的母亲当起了女儿的“教练”。早晨,妈妈骑自行车领路,闺女在后边跟着跑,每天早上跑5公里,风雨无阻。1995年初,上初一的邢慧娜被市体校教练迟玉斋发现,邢慧娜从此走上了竞技体育的道路。在迟教练调教下,邢慧娜成了潍坊市女子中长跑第一人。1998年,她第一次参加山东省运动会,就成了女子1500 米和3000米双料冠军,并获得了“运动健将”的称号。
1999年邢慧娜面临一个大的选择,是上清华大学还是继续专业训练。当时好几个省队前来请她加盟,清华大学的老师也亲自登门,承诺要破格录取她进入校队。对邢慧娜来说,一个农家孩子进入清华大学机会难得,以后的人生可能就会变得轻松一些;如果继续在专业队训练,意味着要吃更多的苦,而且前途不明朗,如果遇到严重伤病,运动生涯将会毁于一旦。
最后,在迟玉斋教练和妈妈的帮助下,邢慧娜做出了一个两者兼顾的选择:进入山东省中长跑集训队,同时在山东大学中文系读书。此间,迟玉斋教练说了不少话,费了不少口舌,但是最使邢慧娜记忆犹新的一句话是:“人生在世,就应该轰轰烈烈一把,去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才能无怨无悔。”
2003年,对于邢慧娜来说,又是一个关键年。这一年,她参加了著名教练王德显的训练营,为备战奥运,他们曾三上高原,进行科学苦练。通过长期磨炼,邢慧娜在体质、技巧和心理上都逐渐趋于成熟。她有突出的耐力,善于跟随跑的战术特点和稳定的心理素质,许多了解邢慧娜的人都说,她在奥运会上夺冠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求助!!运动员的小故事!
21年前的7月13日,一个小生命在上海西北角呱呱坠地。为了给这个小家伙取名字,他的姑夫、姑姑都赶来了。“他爸姓刘,你姓吉,就叫刘吉吧。”姑姑对吉粉花说。“刘吉,刘吉……”吉粉花念了两遍,感觉再加个“生”,就是“留级生”了。“不行,不行,那就用‘吉祥’中的祥字吧。”生为大学教授的姑夫为孩子定了“音”,不过最后还是刘学根定了“形”——刘翔,当初取“翔”字,就是希望孩子有一天能展翅高飞。 21年后的8月27日,刘翔真的飞翔了。在雅典湛蓝的爱琴海边,在国人的注目下,他站在110米栏决赛的起跑线上…… 上海的弄堂里…… 普陀区,在上海叫做“下只角”。因为那儿属于工业区,居民通常都是双职工。刘翔就来自于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上海人家。” 夜色中,一群光着膀子的男人在乘凉。在北京,那叫“膀爷”,在上海,这叫“赤膊”。刘学根,一个52岁的上海自来水厂司机,就“混迹”于这样一群男人中。 鼻梁上架着的眼镜,一看就知道“饱经风霜”,30来岁才结婚生子,刘学根经历过苦难岁月,他不舍得花钱,甚至是在刘翔去雅典“飞翔”时,他还把那部破手机送去修理,害的儿子好几天找不到父亲。 吉粉花,一个有着王安忆中老上海主人公般名字的普通女子,“下岗”在家,围着“儿子、桌子和菜篮子”转的中年妇女。“我们翔翔……”每次说起儿子,吉粉花都会以这四个字打头。刘翔,是她身上掉下的一块肉。 上海的弄堂总有着一种特殊的味道。武宁路同真北路的交叉口,有一个叫做“海棠苑”的小区,小区入口处还在进行施工,到了半夜,甚至连车都打不到…… 刘翔家就住在“海棠苑”内,门牌号是真北路1902弄46号,房子是刘学根单位分配的,老式公房一栋挨着一栋,灰色的墙面已经斑驳。 这样的弄堂是藏不住秘密的,东家长,西家短,在人们口头上流传。“现在,要见到刘翔,难啊。从小看着他长大,那时候我们就觉得他是个懂事又有出息的孩子,老刘真是好福气。”在上海,近邻是可以胜过远亲的。“老刘,你老婆正在马路上看你儿子的照片呢。”10分钟后,吉粉花就同一群姐妹出现在刘学根面前,“我看到我们家翔翔了,就在立交桥那边的大广告牌上面。” 2002年,刘翔在釜山亚运会中拿到金牌后,老邻居们张罗着在居委会摆了两桌庆功酒。每家出一个菜,懂电工的还在门口拉上两盏小灯,二三十个人在一块喝着老酒、吃着小菜、谈论着刘翔。那场面,至今仍令刘学根和吉粉花难以忘怀。 二室一厅的房间,客厅小的只能坐下几个人,彩电、冰箱、沙发……一切都是普通人家的摆设。 刘翔的房间在客厅左手边,粉色的床单,一眼看去,就是桌上的三个“世界田径黄金联赛”奖杯。床头边,有个梳妆镜,很古朴的那种,与整个房间的基调有些格格不入。镜子只能照出半个人影,因为上面贴着刘翔的照片,还挂着他在大大小小比赛中获得的奖牌。 吉粉花从箱底翻出几本相册。大红色的相册上蒙着一层淡淡的灰,里面的照片已经有些泛黄,一个胖嘟嘟的男孩戴着小瓜皮帽,咧嘴笑着…… 其实,吉粉花是不赞同儿子练体育的,因为心疼。“翔翔成绩一直是班里前三名,我觉得今后考个名牌大学没什么问题。”做为传统的上海女子,平平安安地同家人过一生,是她最大的幸福。 12岁那年,刘翔还是个瘦弱的“小鬼”,被启蒙教练顾宝刚“发掘”纯属偶然。“他的个头只比同龄孩子高半个头,而体质上又过于单薄。一时间我也不好判断他是不是练田径的料,通过两年的观察,我发现他尽管瘦弱,但柔韧性好,脚底下速度快。”顾宝刚回忆时说。 开始,刘翔练的是跳高,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很快出现了。1996年上海市青少年田径比赛中,刘翔轻松拿下100米冠军,“速度快,节奏好”,这令看台上的一个人眼前一亮,他就是孙海平。 亲情与名师 是孙海平成就了刘翔,还是刘翔成就了孙海平,这一切,现在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孙海平的坚持下,才有了今天的刘翔。 跨栏,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个很冷的项目,也是一个技术含量相当高的项目。高难度和高运动量的训练让小刘翔经常练到吐,晚上躺在床上,膝盖内侧被栏架磕破的伤口总会隐隐作痛。一次比赛中的意外扭伤,让吉粉花下定决心让儿子做回“正常人”,背着书包,刘翔离开了训练基地。 “那天下着很大的雨,我领着翔翔到孙海平联系的华山医院去看膝伤。刚一下车,我就看到孙教练打着伞在车站接我们,他还忙着帮我们办复查手续……”现在回想起来,刘学根还是一脸感激之情。就这样,孙海平用他的真心唤回了一颗明日之星。 刘翔叫孙海平“师傅”,在他心中,师傅是他半个父亲,因为孙海平不仅用“高效益全面训练”法和“多因素综合训练”模式培育出了一个世界冠军,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刘翔如何做人。 刘翔长大了,个子高高的。吉粉花特别爱和儿子上街,她喜欢听到人们夸刘翔,又高又帅,随后再来一句:“长得真像你妈妈。”从前,人们都说,这是吉粉花的儿子刘翔;现在,人们都说,这是刘翔的母亲吉粉花。 在上海,双职工的孩子通常都由老一代拉扯大,刘翔也不例外。“他从小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那时候我们家的情况不太好,我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他母亲也在商店里工作,经常早出晚归。”在爷爷奶奶家长大的刘翔,对老人家的感情特别深。2001年,饱受胰腺癌折磨的奶奶去世了,刘翔正在参加九运会110米栏比赛,奶奶没能见着孙子最后一面。刘翔哭了,刘学根说,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儿子哭的那么伤心。 那件别致的毛皮背心,是布鲁塞尔大奖赛时买给父亲的;那只路易斯威登的皮包,是巴黎世锦赛上给母亲带回来的;还有那一大袋化妆品,是日本巡回赛后送给母亲的礼物……“他们平时很节约,自己都舍不得花钱,”刘翔很孝顺,“我希望妈妈能更年轻、更漂亮。” 在中国,田径运动员的收入都不高,即便达到像刘翔这样的“腕”,但“金钱并不是唯一。”这是刘翔最爱说的一句话。雅典的成功,让刘翔一夜之间富裕了起来,“我也不知道具体数字究竟是多少,对我来说,钱只要够用就行了。”“飞翔”,是想证明自己,对于金钱,刘翔唯一的愿望就是能为父母买一套宽敞些的住房。 训练场上,一堆穿着相同运动衣的人中,刘翔一眼就能被认出,因为他走路最“拽”。刘翔训练经常偷懒,用刘学根的话就是“他努力训练就说明不对头了”。即便是在备战期间,刘翔的训练量从每天的4、5个小时缩减到2、3个小时,他还是会在跑五圈时,偷偷减掉一圈。 在跨栏这个项目上,是需要一点天赋的,而天赋包含两种,一种是身体条件,另一种就是悟性,刘翔靠的就是悟性,还有孙海殊的指导方法。每周,孙海平只安排18个小时的训练量给刘翔,平均每天三小时,在备战期间还会减少。正是这种“偷懒”的训练方式,让刘翔每次一上场都精神饱满。“我在训练的时候很放松,练得差不多就玩会,或者和队友聊聊天。”因为刘翔不是“一根筋”的运动员,“一根筋”太容易断,特别是在那么大的压力下。刘翔没有断,他顶住了。 除了跑步,刘翔爱唱歌,平时总爱摆弄他心爱的MP3。凭着一首《为什么你背着我爱别人》,刘翔还得过上海田径队的卡拉OK大赛一等奖。他也同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一样,有着青春痘的烦恼,他会跑去医院,配上许多药水,每天对着镜子抹,希望自己能够更帅,更讨女孩子欢心。 他会指指自己的金色战靴,说道:“不用我自己买,他们都会为我定制。”然后,摸摸自己的“马桶”头,笑道:“我没觉得这个发型有什么不好,我喜欢学生头。” 他“跳”上领奖台 当刘翔站上雅典奥运会110米栏的冠军领奖台时,他用的动作是“跳”——一个大字形的,有些蛮横的,跳了上去,将黑皮肤的和白皮肤的,统统“踩”在了脚下。 接近两个身位的领先,是一种征服,完完全全的征服,让所有的对手,输的心服口服。12秒91,平了世界纪录的成绩,让在预赛中“马失前蹄”的约翰逊也不禁汗颜——即便他撑到了决赛,也未必跑得过刘翔。 刘翔,一个来自中国上海的,黄皮肤的亚洲人,打破了世界短跑百年不变的格局。 “是的,今天我是世界冠军,我要让所有人都看到,我,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也能飞起来。” “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在决赛上亲手打败约翰逊,下一回,我要亲自战胜他。” “到2008年奥运会,我要再把世界纪录破了。” “我和教练的配合,已经是属于超级完美,超级拍挡的感觉。” 很少有运动员会说出这样的话,即便是在夺取奥运冠军,打破世界纪录,他们也只会循规蹈矩地说些诸如“谢谢教练,谢谢父母”,随后跟出一句“我兴奋的都不知道说些什么好了”。是的,很多人都说,刘翔很狂。 但,既然年少,为何不狂? 110米栏的对决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相信自己。千万别跟着别人的步伐跑,那会打乱自己的节奏。刘翔,一个充满自信的21岁上海大男孩,用自己的双腿,向世人证明,一切都有可能。如果小朋友读可以减字。。。
有关奥运会的小故事
希腊举重运动员迪马斯
获得三次奥运举重冠军的希腊运动员迪马斯希望在家乡父老面前,用一枚金牌为自己的运动生涯谢幕。然而他只获得了铜牌。在颁奖仪式上,在宣布了他的名字和奖项后,全场观众起立鼓掌长达十几分钟,向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表示敬意。迪马斯说,这次我获得了两枚奖牌,一枚铜牌,是赛会颁发给我的;一枚金牌,是我的人民颁发给我的。
格林斯潘:当大多数人都去追逐冠军的时候,我的镜头却对准了那些赛场上的失意者。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改变了人们看体育和体育人的角度,我从体育人的故事中发掘出坚持、拼搏、团结友爱的精神,这也是奥林匹克运动推崇的精神。
捐出金牌救助白血病儿童的波兰女运动员
波兰女运动员奥蒂丽亚?6?1杰德捷泽扎克获得了雅典奥运会女子200米蝶泳的金牌,她也是波兰在游泳项目上的第一位奥运冠军。但更为可贵的是,她把这枚金牌拍卖了,并将拍卖所得捐献给了儿童医院用于救治白血病儿童。
格林斯潘:当看到接受救助的孩子把他们自己制作的纸金牌挂在她脖子上时,很多人都感动得落泪了,这是我们选择这个故事最重要的原因。我的**不是体育**,而是讲述体育运动中人的故事,它不只是给运动迷们看的,而是给所有人看的。所以很多人不喜欢体育,却很喜欢我的**,因为它能带给他们感动。
三次征战奥运会的摩洛哥田径运动员奎罗伊
奎罗伊是多次获得世锦赛1500米冠军的优秀运动员,两次参加奥运会,却都和志在必得的冠军擦身而过。雅典奥运会上,他终于夺得了金牌,夺冠后的他冲上看台,抱着两个月大的女儿狂吻。
格林斯潘:他的故事是很有戏剧性的。第三次参加奥运会,他才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实现了在奥运会上的辉煌。他冲上看台的一幕很感人,因为这样的时刻是每个运动员都祈盼的幸福时刻,他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
蝉联三次奥运会冠军的美国女子垒球队
故事讲述了美国女子垒球队的一名老队员莉萨,如何和队友们顽强战斗,蝉联三次奥运会冠军。还有该队的主教练,在开赛之前经历了丧妻之痛,却依然带队参赛,并将这支队伍带向了胜利。
格林斯潘:虽然我们都知道,去挖掘负面新闻,会吸引人,但是我选择故事,总是去发现它美好的一面,用我的镜头和语言去彰显这些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