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戴眼镜的人会影响比赛吗?
戴眼镜的人会影响比赛吗?
“戴眼镜会不会影响比赛?”没有意外,郭钟泽再次被问到这个问题,他还没回答,汗水就识趣地绕过镜框和鼻梁“黏”在一起的部分,“跑起来,它真的不会掉。”
同样算不上意外的还有夺冠。9月3日,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郭钟泽代表上海队获得全运会男子400米冠军,近几年,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北大男生在国内比赛男子400米项目上屡屡摘金,冠军几乎无一旁落。这次公布成绩时,他下意识地用手抬了抬眼镜“看仔细”,“当时怀疑自己看错了。”21岁,他在400米中跑出了45秒14的全国纪录,而此前的纪录还是16年前,由徐自宙在东亚运动会上创造的45秒25。
郭钟泽的出现总让人想起清华大学的“眼镜侠”胡凯,外界对他们在对抗速度过程中眼镜如何安放的问题从未间断,就像始终好奇他们怎么在学习和训练之间找到平衡一样。眼镜,被大众下意识地当成了象牙塔的“标识”,在田径场上仍会招来一些好奇目光,尽管,大学生运动员和专业赛场相互之间早就不陌生了。
1987年,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在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这是“体教结合”迈出的第一步。按照两委的规划,“体教结合”就是要建立一个除体育系统培养运动员渠道之外,以教育系统为主体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但体教之间的罅隙让这个体系中培养的竞技体育人才因“业余身份”无法直接参与一些高端竞赛,为解决学生参赛及学校训练保障等问题,清华和北大开始了和各省市专业队合作的尝试。
“让学生在各个省市注册,代表他们参加全运会,注册后会给我们提供训练经费、医疗保障等多方面的支持。”刘波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时回忆,清华率先作了尝试,“大概在1997年出现了第一批学生运动员。”
与之并行的还有“运动员学生”,即最初身份是运动员,在体育系统内训练成长,取得好的成绩后进入大学,这就使得孙杨、谢震业等明星运动员可以在结束全运会赛程后赴杭州参加全国学生运动会的角逐。
“总体来看,全运会上涌现越来越多大学生是体教结合30年的效果在显现。”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认为,无论是“运动员大学生”还是“大学生运动员”,当下的运动会已经越来越能体现体教双方“互相开门”的态度。只是,现在还是把目光集中在大学生运动员上,“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不得超过主管部门核定的本校年度招生计划总数的1%”,所以真正能像郭钟泽、王宇一样达到国家队水平的大学生还是凤毛麟角,刘波说,“虽然人才数量在不断增长,但具有很高竞技水平的学生仍是个别,这只能看作体教结合的初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