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些国家或者地区没有参加北京奥运会
2.哪几届奥运会因战争而被迫取消?
3.北京奥运 投票给北京的国家是哪些
哪些国家或者地区没有参加北京奥运会
国际奥协拉涅亚表示,全世界205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都将参加北京奥运会。这意味着,北京奥运会将成为历史上参赛国家和地区最多的一届奥运会。
第十六届国际奥协代表大会9日下午结束。拉涅亚在随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本届大会的一项重要议题是如何帮助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会议期间,所有国家和地区奥委会都明确表态支持并将参加北京奥运会。
伊拉克参赛两人,以前是七个,五人因为错过报名时间没有参加。
哪几届奥运会因战争而被迫取消?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使原拟在1916年、1940年、1944年举行的第6届、第12届和第13届奥运会被迫取消。
原定于1916年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的第6届奥运会,爱好和平人士原本希望此举能使德国把对战争的兴趣转向奥运会,使德国爱好和平的力量团结起来反抗战争,但不幸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枪声还是打响了。为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谴责德国的侵略行为,以顾拜旦为首的国际奥委会毅然取消了这届奥运会,使第6届奥运会首次成为“空白奥运会”。按照古代奥运会旧制,凡因故未能举行的奥运会也要在运动史上排下序列,所以以届次计算,下一届奥运会要在4年后举行。
1940年的第12届奥运会原定在东京举行。但由于1937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势力日趋嚣张,中国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坚决反对在日本举办奥运会。迫于世界舆论的压力,日本宣布放弃主办权。国际奥委会遂决定把本届奥运会改在芬兰的赫尔辛基举行,但终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被取消。按照4年一次的惯例,1944年应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13届奥运会也因战火仍在燃烧而作罢。
奥林匹克运动会(希腊语:Ολυμπιακο? Αγ?νε?;法语:Jeux olympiques;英语:Olympic Games)简称“奥运会”,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一届,会期不超过16日,分为夏季奥运会(奥运会)、冬季奥运会(冬奥会)、夏季青年奥运会(青奥会)和冬季青年奥运会。
奥林匹克运动会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因举办地在奥林匹亚而得名。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停办了1500年之后,法国人顾拜旦于19世纪末提出举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倡议。1894年成立,1896年举办了首届奥运会,1960年举办了首届残奥会,2010年举办了首届青奥会。
北京奥运 投票给北京的国家是哪些
7月13日,北京在国际奥委会有关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投票当中,在第二轮以56票的优势胜出。
这次投票本应有123名委员参加。但是最近阿尔及利亚委员泽尔吉尼去世,萨马兰奇不参加投票,另外印尼籍委员郑健盛和科特迪瓦的帕兰福都因故未去莫斯科,捷克一名委员因病无法出席;而所在城市参加申办的委员共有13人,包括中国的3位委员(何振梁、吕圣荣、于再清)、法国3人、加拿大4人、日本2人、土耳其1人,他们不得参与投票,除非他们自己国家的城市遭到淘汰―――这样,参加第一轮投票的委员是105人。
在这些委员中,19人来自亚洲、16人来自非洲、5人来自大洋洲、24人来自美洲、58人来自欧洲。一般认为,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委员绝大多数会投票给北京。此前非洲有关人士曾公开表示,非洲的16张选票全部将投给北京。
不过这些票数离半数―――53张还有差距。很显然,欧美委员是必须争取的对象。而据分析,欧洲国家中,东欧国家也是我们可靠的票源,其余10张票大多会投给北京;而此前美洲的古巴曾表示会投票给北京,西班牙奥委会也表示他们国家的3位委员会投票给中国。此外,在北京申奥成功之后,英国的某团体希望两位英国奥委会委员,能表明他们中的一票究竟有没有投给北京;该团体认为,作为国际奥委会申奥城市评估小组成员的雷迪,是国际奥委会新规定下少数可以前往北京访问的委员,他对北京的申奥行动留有深刻印象,极可能会投票支持北京。其实,即使在西欧其他国家,投票给中国北京的,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这样粗略算下来,北京已经可以得到50余票了。
据报道,伊斯坦布尔在投票前给每位国际奥委会委员去信,希望伊市不要在首轮就被淘汰,否则会影响他们以后继续申奥的信心,也会妨碍土耳其国内正进行的体育立法的事业。所以,投票第一轮伊斯坦布尔赢得了不少同情票,所得的17票竟然压过了巴黎所获的15票。而到第二轮投票时,委员们的同情票发生了转移,伊斯坦布尔所获票数从17票降到了9票。按常规,支持伊斯坦布尔的委员主要来自北非和波斯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他们应该更倾向于北京。
7月13日的结果正如一些国家事后庆幸自己这次没有与北京竞争那样,它证明北京的胜出完全是众望所归。
何振梁教萨翁念“北京”
7月13日,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奥运举办权投票结果时,“北京”两个字读得很标准,实际上他曾向何振梁请教过。
何振梁回忆起投票的前前后后说,他曾用西班牙文按“北京”的发音标明字母,所以后来萨翁在宣读时才会字正腔圆。
何老说:“北京以超过第二名34票的优势获得胜利,这创下了奥运史上一个纪录,在历史上,第一名与第二名的最大差距是25票。”他还讲了一个细节,“第二轮投票后,当3位监票人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感觉他们好像对我眨了眨眼,这时我马上就有预感,‘成了’。”何老说,这次心情比上次申办平静多了。1993年那次投票时,我与监票人约好,他过来时眼光对着我,就知道是北京。最后他的眼光有意躲着我,我当时就知道不好。这次投票前,何老并未与他们有约定,但出于自信,何老的预感很正确。
投票结果宣布后,便是国际奥委会与主办城市签订合同仪式,这时工作人员问何老,签字人是“淇刘”还是“刘淇”,何老说按中国的习惯,签字人应是刘淇与袁伟民,工作人员临时改正后重新打印。“签字的场面我都没看见,那时一直在与别人拥抱。”说到这里,何老显得有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