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佛比喻打篮球的句子-跪佛比喻打篮球

tamoadmin

1.佛教奇闻录 | 鹿头敲骨辨三世 佛陀神通度梵志

2.佛一定要跪拜吗

3.佛是僧人的祖师,为什么有些唐代僧人敢骂他?

4.拜佛一定要烧香吗

佛教奇闻录 | 鹿头敲骨辨三世 佛陀神通度梵志

跪佛比喻打篮球的句子-跪佛比喻打篮球

鹿头梵志是佛陀时代有名的婆罗门修行人,精通医学,能通过敲击骨头的方式,明辨普通人的三世因果。所以在敦煌壁画中,鹿头梵志被描画成一个披长发、穿短裙、半、一手持骷髅的老婆罗门形象,常伴佛陀左右。

1、第一具骷髅

佛陀曾有一段时间,和五百大弟子一起,住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有一次,佛陀从静室而起,带着鹿头梵志走下灵鹫山,来到一处十分可怕的乱葬岗,那里到处是森森的白骨。

佛陀随手拿起一具死人骷髅,递给鹿头梵志,问道:“你明解天文星宿,又懂医药,可为人治疗各种疾病,还能解答众生死去的因缘和投生何。我现在问你,此是何人的骷髅?是男人还是女人?因何病而死去?”

鹿头梵志拿起骷髅,反复观察,又用手敲打之后,对佛陀说:“这是男人的骷髅,不是女人的。”

佛陀听后说:“你说的很对,这是男人的,不是女人的,那他因何病而死?”

鹿头梵志用手敲打骷髅后说:“此人患有多种疾病,最后因百节疼痛而死。”

佛陀问道:“应当用什么方子治疗?”

鹿头梵志说:“应当用呵梨勒果和蜂蜜掺合在一起,然后服用,此病就会得到治愈。”

佛陀说道:“善哉,如你所言,要是此人服用此药,就不会死去了。那么此人命终之后,又投生到何处去了?”

鹿头梵志又用手敲打骷髅后说:“此人命终之后,投生在三恶道中,没有投生在善处。”

佛陀说道:“确实如你所言。”

2、第二具骷髅

随后,佛陀又拿起一个骷髅,递给鹿头梵志,问道:“此是何人?是男人还是女人?”

鹿头梵志用手敲打骷髅后说:“此骷髅是女人的。”

佛陀问道:“她是因何病症而死去的?”

鹿头梵志说:“此女人是因产月未满,小孩死于腹中而死去的。”

佛陀说道:“善哉!善哉!如你所言,她在怀妊之时,用何方可以治疗?”

鹿头梵志说:“像她这样的病,应当用最好的酥油醍醐服用,就会治好。”

佛陀说道:“是这样的。那现在这个女人命终之后,又投生何处?”

鹿头梵志说:“此女人命终之后,投生到畜生道中去了。”

佛陀说道:“善哉,善哉,梵志,如你所言。”

3、第三具骷髅

佛陀随手拿起地三具骷髅,递给鹿头梵志,问道:“这个骷髅是男人还是女人?”

鹿头梵志用手敲打骷髅后说:“此骷髅是男子之身。”

佛陀问道:“善哉,善哉,如你所言。那么这男子因何病症死去的?”

鹿头梵志说:“此人命亡,是因饮食过量,又得暴痢的缘故。”

佛陀问道:“此病用何方可以治疗?”

鹿头梵志说:“三日之中,绝粮不食,就可以治愈。”

佛陀说道:“善哉,善哉,如你所言。那么此人命终之后,投生何处?”

鹿头梵志又用手敲打骷髅后说:“此人命终,投生到了饿鬼道中。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一心想喝水的缘故。”

佛陀说道:“善哉,善哉,如你所言。”

4、第四具骷髅

佛陀又拿起一具骷髅递给鹿头梵志,问道:“这个骷髅,是男是女?”

鹿头梵志用手敲打骷髅后说:“这个骷髅是女人之身。”

佛陀说道:“善哉,善哉,如你所言。那么此人命亡,是因何种病症的缘故?”

鹿头梵志又用手敲打骷髅后说:“这女人是生产小孩时死去的。”

佛陀问道:“她为什么会在生小孩时死去呢?”

鹿头梵志又用手敲打骷髅后说:“这女人在生产时,气力虚竭,受尽疼痛,又加上少食饥饿,导至命终。”

佛陀问道:“此女人命终之后,投生何处?”

鹿头梵志又用手敲打骷髅后说:“此女人命终之后,投生在人道之中。”

佛陀说道:“凡饿死之人,哪能生于善处?此事不是这样的。投生三恶趣,才有道理。”

鹿头梵志又用手敲打骷髅后说:“世尊,此女人生前持戒完具,然后死去的。所以她就投生在人道之中。”

佛陀说道:“善哉,善哉?,如你所言。无论男子女人,持戒完具者,命终之时,就会投生在天上、人间二趣道中。”

5、第五具骷髅

此时,佛陀又拿起一个骷髅递给鹿头梵志,问道:“这个骷髅是男是女?”

鹿头梵志用手敲打骷髅后说:“这个骷髅是男人之身。”

佛陀说道:“善哉,善哉,如你所言。那么此人因何种病症而死亡?”

鹿头梵志又用手敲打骷髅后说:“此人没有疾病,是因他人而命终的。”

佛陀说道:“善哉,善哉,如你所言,此人是他人而致命终的。那么此人命终之后投生何处?”

鹿头梵志又用手敲打骷髅后说:“世尊,此人命终后投生在善处天上。”

佛陀说道:“如你所言就前后矛盾了。”

鹿头梵志问道:“怎么会矛盾呢?”

佛陀说道:“所有男女之人,被别人而致命终者,都要投生在三恶趣之中。你怎么说他投生善处天上呢?”

鹿头梵志又用手敲打骷髅后说:“世尊,此人生前,奉持五戒,兼行十善,所以他命终之后,投生善处天上。”

佛陀说道:“善哉,善哉,如你所言。持戒之人,无所触犯,命终之后,就会投生善处天上。那么,此人持几戒而后命终的?”

鹿头梵志专心细想,不得而解,又用手敲打骷髅后说:“世尊,此人持一戒不是,持二三四五戒也不是,他一定是持八关斋戒,而后命终的。”

佛陀说道:“善哉,善哉,如你所言。此人是持八关斋戒,而后命终的。”

6、第六具骷髅

此时,东方净土界中有普香山南优陀延比丘在无余涅盘界中而取涅盘。佛陀觉知后,在伸臂屈指之刻,把优陀延比丘的骷髅取来,递给鹿头梵志说:“这个骷髅是男是女?”

鹿头梵志用手敲打骷髅后说:“世尊,我看这骷髅,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因为我观察此骷髅时,看不见他的生处,亦看不出他的死处,更看不出他的转世往来。因为这个缘故,我从左右上下,四面八方,仔细敲打,都听不出音响来。世尊,我现在看不出来他是什么人的骷髅。”

佛陀说道:“大梵志,你竟看不出这是谁的骷髅?你应当知道,此骷髅者,无终无始,无生无死,亦无上下左右,八方可去之处。这是东方净土世界普香山南优陀延比丘在无余涅盘界而取涅盘,大阿罗汉的骷髅。”

鹿头梵志听过佛陀讲说,十分吃惊,感叹地说:“从无听过此事。”又对佛陀说:“我现在观蚂蚁小虫,能知道它从何而来,到何而去。听到鸟兽的叫声,能知道它们哪是雄,哪是雌。然而观察这个骷髅,永无所见。不见来处,亦不见去处。如来正法,实在奇特。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诸法之本,出于如来神口。然而大阿罗汉又出于经法之本。”

佛陀说道:“是这样的,大梵志,如你所言,诸法之本,出于如来之口,正是这样,诸天天王天神。世间众人,地间妖魔鬼神,始终不知道罗汉所趣之处。”

此时,鹿头梵志长跪礼佛,向佛陀问道:“世尊,我能全部知道九十六种外道的转生趣向,但受如来之法者的趣向,我是不能分别的。希望世尊,能让我得此道行。”

佛陀说道:“善哉,大梵志,你修得罗汉道行后,将来也就无人知道你的趣向何处。”

于是鹿头梵志立即出家学道,在清静之处,坐禅静思,学法修行。所以说是婆罗门族姓弟子,只要剃除发须,身着法衣,学法持戒,也会脱离生死,修得正道,得罗汉果,就不再转生受胎了。如是这样,鹿头梵志不久就修成了阿罗汉。

——原文出自《增一阿含经》 卷第二十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注释]

①耆阇崛山:古印度摩揭陀国罗阅(王舍)城之东北,是释迦牟尼常住说法地之一。汉译佛经中多译为灵山或灵鹫山。

②梵志:梵是梵摩的简译,意为清净。修求清净之法者,称作梵志。把在家修梵行的婆罗门徒称作梵志。亦把一切出家外道门徒称作梵志,即道士。本文指后者。

③呵梨勒果:是印度、东南亚一带植物名。树似木梡,开白花,其子入药,是五大名药之一。中国亦用之,名叫呵子,能消痰下气,其功甚大。

④三恶趣:佛教术语。众生由于善恶业因的差别,死后转生的趣向之?处有六种,称为六趣,亦叫六道。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鬼神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把后三道称三恶道,亦称作三恶趣。

⑤醍醐: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即是酥油最上层的细脂。服用强身,可治众病。

⑥二趣道:即六道中的前两道:天道和人道,亦称二善道。

⑦十善:佛教术语,即十善业。不十恶则十善。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四不妄语(说话);五不两舌(离间话);六不恶口(恶语伤人);七不绮语(夸张不实);八不贪欲;九不瞋恚(憎恶愤怒);十不邪见(坚持正确法理)。修行十善,可以转上天上、人间。

⑧八关斋戒:佛教术语,简称八戒。是在家学佛者守持的八条戒律。

⑨普香山:东方净土世界中的一大名山。东方净土即药师佛教化的东方琉璃光世界。

⑩优陀延:罗汉名,身世不详。

无余涅盘:佛教术语,是四种涅盘境界之一。即出离生命苦所显现之真理。烦恼断尽,所余五阴之身亦灭,失去一切有法之所依,自然死去,众苦永寂。按现代的话说:就是没有任何痛苦,没有任何依舍地死去。

九十六种外道:佛教以外,不受佛法教化所成立的教派,教徒称为外道。九十六种外道是外道的总称。即六道外师各有十五个弟子,合成九十,再加六师,总共九十六种外道。

更多精彩故事

1、 不作死,就不会死—佛教中的人类发展史(上)

2、 不作死,就不会死—佛教中的人类发展史(上)

3、 十八罗汉下凡都从事什么工作?

4、 山的那边,有一群跑男......

5、阿难尊者: 姑娘,你愿意喝他的洗脚水吗

6、大迦叶尊者 :从前有个人,要等到世界尽头

7、目犍连尊者: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男神

8、优波毱多尊者: 你最坏的运气,是没遇到他

9、舍利弗尊者: 天下第二聪明是怎样的体验?

·不苦堂·

长按扫描关注

佛法|世事|情感|修行

佛一定要跪拜吗

佛又怎样,境界而已,到达了,他也要重视你,超过了他也要仰视你,佛还不是要跪拜佛祖,实力才是一切,金蝉子质疑佛祖不就被罚转世投胎了,说好听点叫顺应天命,不好听点不就是被罚吗,某位偷看经书不也没事,关系才是硬道理……

佛是僧人的祖师,为什么有些唐代僧人敢骂他?

在我国唐代,有一位德山宣鉴禅师,他年轻时曾去拜见当时的名僧沩山灵祐禅师,沩山灵祐评价道:“这个年轻人会在孤峰上盖座茅庵容身,把佛陀和祖师都不当一回事地呵斥。”

后来德山宣鉴住持澧州古德禅院,有僧人来问他:“佛是怎么一回事?”德山宣鉴回答:“佛是西天的老和尚。”他又在一次讲经中说:“我这里无祖无佛,禅宗初祖达摩是个老臊胡,释迦牟尼是干屎橛,文殊普贤这些大菩萨都是挑粪人。”

德山宣鉴的这些言论,把佛教徒极为景仰的佛、菩萨、祖师都骂得一钱不值,不禁让人觉得他真是太狂妄了。

那么,作为一个佛教徒、一位有成就的禅师,他为什么会做这样出格的事情呢?

德山宣鉴的这种行为,在我国佛教史上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来称呼,这就是“呵佛骂祖”。“呵佛骂祖”可以说是禅宗的专利。

禅宗以静修为僧人的主要功课,希望通过静修和探讨明了本性,以成正果。这一派虽然奉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为始祖,又将师徒传承向上追溯到释迦牟尼弟子摩诃迦叶处,实际却是我国独立发展出来的一个佛教宗派。

到了唐代,禅宗分为南北两宗,主张渐进修持的北宗在中唐以后慢慢衰落下去,强调顿悟成佛的南宗则日渐兴盛。禅宗南宗的僧人认为,无论是诵读佛经还是跪拜佛祖都不能令僧人开悟,而且还会束缚佛教徒的个性,使其丧失自信,最终陷入对佛的迷信。

他们觉得,只要用心感悟佛性,就会有顿悟成佛的那一天,至于是否尊重佛本身以及佛的教导,倒是无关紧要的。德山宣鉴动不动口出狂言,侮辱佛陀及菩萨、祖师,正是为了打破把佛当作神明崇拜、不敢轻越规矩的旧氛围。

与“呵佛骂祖”的行为相适应的,是禅宗修行者提出“平常心是道”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禅僧通过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行住坐卧、穿衣吃饭等日常行为,都可以修行佛法。

修佛就是修持自己心性,使自己开悟的过程。有了这样的修行,就用不着去拜佛、念经。同时,禅宗也认为大乘佛法是无法用文字和语言表达清楚的,只能靠弟子用心去感悟佛性这唯一途径来获取。这两种理论互相佐助,促使禅宗在中晚唐之后一度声势达到极盛,成为我国佛教最主要的宗派之一。

总结:

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同时也破除了传统佛教徒对佛的崇拜,创建了一种几乎完全没有神学气息的理性佛学,成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切,都是与禅宗僧人“呵佛骂祖”的行为分不开的。

拜佛一定要烧香吗

拜佛一定要烧香吗

拜佛一定要烧香吗,人们在看电视的时候或者去寺庙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有人点香跪拜佛祖,于是就有很多人好奇拜佛一定要烧香吗?不烧香不行吗,不烧香会怎么样呢?接下来跟随我的脚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拜佛一定要烧香吗1

进庙拜佛烧香是敬神礼佛的一种仪式。礼拜时把香点着插在香炉中,表示诚敬。

如何敬佛,许多细节上都有讲究的:

1、首先说选门进,寺庙建筑都有许多道门,从哪一道门进入都有讲究的。据说只有开了光的寺庙才有资格修十三道门。正中间的三道门,才是供人出入的。普通游客,进门只能走右边的那道门,中间那道门叫空门,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出入的。

2、进门时,女客先迈右脚,男客先迈左脚,都要注意,一定不能踩在门槛上,而且这步子,需迈得越大越好。

3、烧香的话,三炷为自己祈福,六炷为两辈人祈福,九炷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个极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圆满的高香。

4、是烧香再叩头。烧香的`话,应该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烛,因为常人用右手杀鸡剖鱼,如果是左撇子的话,则反之。

5、烧香时,先点燃香,要越旺越好,人们就常说香火旺盛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举过头顶作揖。

6、作揖后,把香插在香灰里,就可进门叩头了。叩头的话,要认准佛祖菩萨或罗汉。比如,你不能向地藏菩萨一阵猛叩头。

7、跪拜的姿势是这样的,双膝跪在蒲团上,双手合什,注意,这个双掌合什要注意手心处呈空心状,高举过头顶,向下至嘴边停顿,可许愿,再向下至心口,默念,再摊开双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

佛教的香

佛家认为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佛家认为,香于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关系,妙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贤圣,甚至能够散发出特殊的香气。

佛家认为香能沟通凡圣,为最殊胜的供品 。

佛陀住世时,弟子们就以香为供养。佛家认为“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所以焚香上香几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内容。从日常的诵经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会、水陆法会、佛像开光、传戒、放生等等佛事活动,都少不了香。特别是法会活动,必以隆重的上香仪式作为序幕。

佛家用香修持 。

佛家认为香对人身心有直接的影响。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空净、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正定,证得自性如来。而且好香的气息对人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可培扶人的身心根性向正与善的方向发展。好香如正气,若能亲近多闻,则大为受益。所以,佛家把香看作是修道的助

拜佛一定要烧香吗2

佛教认为,烧香能使人与佛之间产生联系,产生所谓“佛人感应”的效果。佛人感应有五个程序:第一是请神灵。进了寺院,见到佛与菩萨要先上香,然后行礼跪拜,以示毕恭毕敬。第二步是请本尊身一烧香者祈求佛菩萨显灵保祐。烧香者虔诚的心愿,与其平素所积的功德,要通过香的慧火,缭绕上升,四散飘逸,把它传递给本尊身。如果不烧香,心愿与功德便无法在人与佛之间传递。反之,如果先烧香而无虔诚的心愿与功德,佛与菩萨也不会显灵保佑。三是向列于佛殿或道场中所有的佛与菩萨烧香致敬。四是烧香人在念诵中向显灵的本尊身致敬。五是愿心已经上诉,为奉送本尊身而烧香。

这些过程,会令人联想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诸葛亮登上法坛,也是先焚香再礼拜,手持宝剑,口中念念有词,最后果然“借”来了东风。不过,诸葛亮求拜的不是佛与菩萨,而是请的道教之仙。道教也是要通过香火传递,达到“仙人感应”的。所以,不管是拜佛,还是求仙,都是先烧香,再求拜的。

道教烧香也好,佛教烧香也好,始于谁家呢?道教烧香的记载见于古籍较早的是:三国时东吴孙策“烧香读道书”。而佛家烧香在中国的记载可追溯到汉武帝时代,当时匈奴祭祀不用牛羊,惟烧香礼拜佛菩萨。看来,烧香礼拜似佛家在先。这是因为,一则汉武帝时代早于三国;二是强调匈奴祭神不用牛羊,惟烧香礼拜,可见当时中原汉人见烧香礼拜是件新鲜事。因为中原汉人祭祖祭神历来是用牛羊为牺牲的;还有一点较为明确的是,汉武帝时,道教还没有创立。

香是梵语“健达”的意译,一般用香料做成细杆状。佛经说:“芬馥名香”。香有好香、恶香之分。佛教有六种供具,香为其一。这六种供具为花。涂香(香液)、水、烧香、饭食和灯明,分别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烧香表示“精进”。由于烧香是佛门一大要事,寺院中的器具又多以香为名,如香炉、香案、香亭等,所以通常说寺院兴旺与否,就看香火旺不旺,而佛门把人们彼此的契合也称为香火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