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主要内容是什么?
2.福斯桥的基本简介
3.苏格兰抗英战争的护国主华莱士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主要内容是什么?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主要内容如下:
亚当·斯密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
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使各国的、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增加物质财富。这个理论是按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也叫做绝对成本理论。
扩展资料
亚当·斯密的其他理论:
价值论
提及价值问题,亚当·斯密指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定财货之效用,后者表示拥有此一财货取另一财货的购买力。进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价值之财货,往往不具交换价值,水及钻石是其著名的例子。不过水与钻石价值之比较是百年之后边际效用学派才圆满解决此一问题。
分配理论
亚当·斯密的分配论,是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
亚当·斯密指出,尽管雇主拥有抑低工资的力量,工资仍有其最低水平,此一最低水平是劳动者必须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定社会工人需求增加或工资基金提高,工资将高于最低水平。就另一角度言之,一国国富、资本或所得增加,将促使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则促进人口增加。
资本利润之高低如同劳动工资,决定于社会财富之增减,资本增加固可促使工资上涨,却使利润为之下降。亚当·斯密指出,定商人投资同一事业,因为彼此相互竞争,自然致使利润率降低。
参考资料:
福斯桥的基本简介
福斯桥主跨跨径519m,铁路高出水位47.8m,因风力过大,桥梁桁架做成向内倾斜,塔顶宽约10m,塔底宽36.6m,全桥共计3个桥塔,六个伸臂,各长206m,悬跨长107m。
福斯河(River Forth,盖尔语:Abhainn Dhubh,意为“黑河”),是英国苏格兰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它发源于史特灵郡的山区,东流约三十公里后经过史特灵市区,继续向东至法夫郡金卡丁镇(Kincardine)后,形成福斯湾(Firth of Forth),最后注入北海。
福斯湾南岸是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福斯河流域也是苏格兰重要的人口聚居区。福斯桥,是苏格兰东侧交通的枢纽地带.
苏格兰抗英战争的护国主华莱士
斯特林桥惨败的消息流传得很快,《盖斯巴勒的沃尔特编年史》记载了斯特林桥惨败在诺森伯兰郡的百姓当中造成的恐慌:“诺森伯兰的人们都吓坏了,一家老小背着自己的全部家私,驱赶着自己的牲畜背井离乡。逃难的人群在纽卡斯尔以及其他北方城市随处可见。”(《盖斯巴勒的沃尔特编年史》304页)。9月21日,格雷辛汉的死讯就到达了伦敦的财政部。9月24日,身处佛兰德斯的爱德华一世收到了从伦敦发出的告急文书。苏格兰局势的迅速恶化完全超出了爱德华的想象,他很想亲自出马再次平定苏格兰,但是佛兰德斯的事务托住了他的手脚。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爱德华决定让约翰·德·沃勒内坚守苏格兰,同时命令约克郡长罗伯特·克利夫德和十三名北方领主前往增援。然而,援军尚未出发,萨里伯爵便在9月27日逃进了约克,他是在约克城内接到爱德华一世的命令的。爱德华一世又命令那些已经臣服自己的苏格兰贵族协助英格兰驻军祢平“叛乱”,这些贵族包括巴德诺克的康耶、布查恩的康耶、邓巴的帕特里克、安格斯的乌恩弗拉维尔、美因泰兹的亚历山大、斯特拉泰因的迈尔斯、伦诺克斯的马尔科姆、萨瑟兰的威廉、詹姆斯·斯图亚特、尼古拉斯·德·拉·海耶、英格拉姆·德·乌恩弗拉维尔、理查德·弗拉塞尔和克劳福德的亚历山大·德·林赛。通过这一长串的名字,读者们应该不难发现亲英苏格兰贵族的势力很大,华莱士当时面对的决不仅仅是来自英格兰的压力。邓巴的帕特里克在达勒姆主教安东尼·德·贝克的支持下向华莱士宣战,结果被打得一败涂地,华莱士乘胜夺取了邓巴,将他赶出了苏格兰。经此一战,苏格兰境内再也无人敢于公开挑战华莱士,惟有如此,他才能在入侵苏格兰的时候避免来自背后的威胁。 不过,苏格兰人的入侵并没有立刻变成现实,起码在10月13日以前,没有苏格兰人入侵诺森伯兰郡的任何报道。从编史作家的著述中,今人可以大致勾画出斯特林桥一役后二到四周内威廉·华莱士的行程。华莱士率军追踪沃勒内,直到贝里克郊外的胡腾·摩尔。当贝里克的驻军出城接应沃勒内的时候,华莱士立即撤兵北返继续对斯特林堡和邓迪堡的围困。不久,两座城堡的守军向华莱士开城投降,他用英格兰人在斯特林和邓迪贮存的军需物资武装了自己的军队。在打败邓巴的帕特里克之后,华莱士开始了入侵英格兰本土的军事行动。 贝里克大概是在10月11日之前被苏格兰人占领的。关于这一日期,可以参考一件间接证据。华莱士在10月11日分别写信给写给吕贝克和汉堡的与议会,他在信中宣布,贝里克的港口再次向汉萨商人开放。如果10月11日,贝里克尚在英军的手中,华莱士是绝不会给德国人写这样一封信。不过,根据《斯卡拉编年史》的记载,华莱士的部下亨利·德·哈里伯顿趁着英格兰居民逃散的机会兵不血刃的占领了贝里克的城镇和港口,但是他没能拿下贝里克堡。 《兰内科斯特编年史》是这样描述苏格兰人的入侵的:“这以后(指占领贝里克以后),苏格兰人集结起来侵入了(诺森伯兰)。他们在农村制造毁灭,烧杀抢掠、无恶不做。他们一直深入到纽卡斯尔附近,然后掉转方向进入卡莱尔境内。在那里,苏格兰人象在诺森伯兰郡一样破坏一切。接着,他们又折返诺森伯兰郡,毁坏了所有他们先前看中而未及动手破坏的东西。直到圣·塞西莉亚节(11月22日),他们才收兵返回苏格兰。”有关华莱士的入侵,《兰内科斯特编年史》的记述过于简略,《盖斯巴勒的沃尔特编年史》就要详细许多。现在可以肯定的是,10月11日那天,华莱士在哈丁顿,他并没有做入侵诺森伯兰郡的部署,而是继续围困邓迪。按照《盖斯巴勒的沃尔特编年史》的记载,圣·卢克节,即10月18日苏格兰人开始进犯诺森伯兰郡,不过这仅仅是一些零星的骚扰。直到圣·马丁节(11月11日),苏格兰人方才大举入侵英格兰。事实上,没有史料可以证明11月上旬华莱士和他的军队在英格兰境内。起初,苏格兰小部队散兵游勇式的劫掠让英格兰北部的居民大受其害,他们以罗斯伯瑞森林为大本营,四出焚掠周围的乡村(备注7)。烧毁费尔顿磨坊标志着苏格兰人对诺森伯兰郡攻势的开始,这一据说发生在米伽勒节(9月29日)后的第二个星期,大约是10月13日(从罗斯伯瑞森林到费尔顿仅有7英里的路程)。有关苏格兰人在诺森伯兰郡活动的记录是很丰富的,纵火和劫掠集中发生在郡的东北部这一事实表明袭击者是从贝里克来的。苏格兰人、更多是在有关苏格兰人的谣传造成恐怖气氛驱使居住在英格兰北部乡村的居民大批逃离自己的家园,逃难的人们象潮水一样涌入各地的城堡垒和有围墙保护的市镇,连纽卡斯尔这样的北方重镇也受到了苏格兰人的威胁(备注8)。诺森伯兰郡的民团早在6月份就被休·格雷辛汉征集一空并在斯特林桥一役中折损殆尽,除了据守各个城堡少数军队以外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妨碍苏格兰人,不过只有奥恩维克城堡的守军曾经袭击过苏格兰人的小部队。此时的伦敦正处在一片混乱之中,沃勒内的告急文书一个接一个的从北方传来,远在佛兰德斯的爱德华一世对此鞭长莫及,和朝廷相比,教会方面的反应显然要更快些,于10月16日、23日教会两次发出召开筹措军费的宗教大会的传票。威斯敏斯特教堂亦于10月23日发布了征召新兵的命令,但直到12月6日才付诸行动。 愈演愈烈的“苏格兰叛乱”迫使爱德华一世与法王菲利浦四世媾和。双方于12年10月达成了一项为期两年的休战协议,尽管如此,爱德华依然无法马上从欧洲大陆抽身。为了让英格兰恢复稳定,“长脚”向大小贵族和各自由城市许下了各式各样的诺言、作出了很大让步,希望可以激发他们支持王室的热忱。与此同时,他又向亲英格兰的苏格兰贵族们送去了密函,希望他们和英军联手镇压自己的同胞。爱德华一世的密函并没起到多大作用,除了被华莱士驱逐的邓巴的帕特里克和安格斯的乌恩弗拉维尔外,大部分苏格兰贵族都不敢公然支持爱德华一世。华莱士凭借着抗英战争中所取得的赫赫战功,在苏格兰中下层人民中树立起了崇高的个人威望,理所当然的被他们拥戴为苏格兰的“护国主”。华莱士深知爱德华一世决不会就此善罢甘休,英格兰的大军很快便会卷土重来,一个四分五裂的苏格兰无法与英格兰长期抗衡,惟有上下一心、团结一致,苏格兰的独立才会有希望。华莱士返回苏格兰后,立即着手整军备战,他将苏格兰划分为若干个军区,每个军区的长官和副官都必须服从他的命令。华莱士宣布,苏格兰所有能够使用武器的男子都必须参加战斗,无论他是贵族、自由人还是农奴。值得一提的是,华莱士的命令都是以国王约翰·巴里奥尔的名义下达的。华莱士之所以要借助国王的名义,是因为卑微的出身使他的政治影响力(尤其是在贵族中间)大打折扣。
就在华莱士专心备战的同时,英格兰方面也在积蓄力量,以俟反攻。根据爱德华一世的令旨,萨里伯爵、格洛斯特伯爵、阿伦德尔伯爵等勋臣宿将在约克集结了一支大军,只等国王到达就立刻北上讨伐华莱士。未曾想到,个别英格兰贵族的轻举妄动打乱了全盘部署。事情是这样的,先是罗伯特·克利夫德在12年圣诞前夕袭击了安嫩戴尔,接着,彭布罗克伯爵埃梅尔·德·瓦朗斯和马奇伯爵之子约翰·尔德率领一支军队在苏格兰法夫郡登陆。他们在布莱克艾恩塞德森林中遭到了华莱士的迎头痛击、全军覆没。闻此败讯,萨里伯爵约翰·德·沃勒内于1298年2月率军越过了英格兰-苏格兰边界,英格兰人的反攻开始了。沃勒内解除了苏格兰人对罗克斯堡的包围并深入到凯尔索。华莱士没有冒险与英格兰军正面交锋,他用坚壁清野的方法迫使沃勒内退却,贝里克却落入了英格兰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