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届奥运会的主办国是:
2.奥运会和奥林匹克的区别
第八届奥运会的主办国是:
法国
基本情况:
本届应邀参赛的国家从29个猛增至44个,标志着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首次参加的有爱尔兰、波兰、罗马尼亚、菲律宾、墨西哥、乌拉圭、厄瓜多尔。德国仍被排除在奥运会大门之外,但匈牙利、奥地利获得了参赛权。运动员共3092人。其中女子136人,男子2956人。选手最多的前三名国家是:法国319人,美国291人,英国247人。大会共设有17个大项126个小项的比赛。其中首次增设了女子击剑比赛此外还有1000名新闻记者参与了大会的报道。
开幕式:
运动会于5月4日至7月27日举行,会期与1900年第二届奥运会相比较要短得多。大会正式开幕是7月5日。开幕式前和闭幕式后,都安排有比赛活动,这是奥运会初期某些届次的共同特点。开幕式前就已开始的比赛有足球,时间在5月至6月;射击在6月至7月;艺术比赛要算最早的了,3月15日即已开始,4月15日就已结束了。
本届奥运会的开幕式是于7月5日正式举行的。与上届相似,当天上午在天主教堂举行庆祝弥撒,下午在体育场举行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有法国总统,英国、罗马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的王公显贵,以及国际奥委会、法国奥委会的主要官员。法国总统加斯顿·杜梅尔格宣布大会开幕后,奏法国国歌,放飞和平鸽,由法国田径选手若热·安德烈代表运动员宣誓。各国运动员以法文字母为序,由奥地利代表团首先入场,并绕场一周。约有四万多名观众参加了开幕式。现场有四个乐队及两个合唱团,气氛热烈。
竞赛情况:
开幕式翌日,田径比赛开始,至7月13日结束。虽然当时巴黎正值盛夏,但在这酷暑难当的一周中,仍破了14项奥运会纪录,其中有8项还刷新了世界纪录。上届奥运会初登田坛的芬兰长跑名将帕沃·努米再次大显威风,取得了更出色的成绩,共夺得了5枚金牌,成为本届获金牌最多的运动员。
1924年巴黎奥运会是努米的黄金时期,甚至有人把这届奥运会称之为“努米奥运会”。他到哪里,哪里就有胜利,哪里就有“努米!努米!”的欢呼声。这位田坛奇才的生活就象他常穿的运动衫号码一样,是“1”号。18年他生于芬兰图尔库,13岁时就成了学校的冠军。21岁时,他在部队服役。那时他就因在比赛经常获胜而闻名全芬兰。从1920年至1928年,他在奥运会上共获9枚金牌,3枚银牌,是获金牌最多选手之一。从1921到1929年,他共二十多次创世界纪录,无愧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出色的运动员之一。
巴黎奥运会也是芬兰田径的春天,继安特卫普奥运会后,再次与美国抗衡。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芬兰田坛上的三颗长跑巨星:科勒赫迈宁、努米和维·里托拉同时出现在奥运会赛场。虽说科勒赫迈宁在马拉松赛中失败了,但努米成功了,里托拉成功了。里托拉是一位侨居美国并在那里接受训练的芬兰青年,这次他专程回国代表芬兰参赛。他在万米、3000米障碍等项目比赛中,共获4枚金牌、两枚银牌,金牌数仅次于努米。此外,本届奥运会超长距离的马拉松赛桂冠也属芬兰人。
上届奥运会田径赛,是美国在奥运会上获金牌最少的一次。而且自1908年伦敦奥运会以来,金牌数呈直线下降趋势,这引起了美国田径界的严重关注。当然,美国人也十分清楚,由于田径运动日益受到各国重视,美国要想象1904年在自己家门里那样,25项比赛拿下其中23项冠军,已决非易事。但必须取措施,阻止日益下降的趋势。这一努力在本届比赛中收到了成效,金牌数上升到12枚。
在游泳比赛中,出现了一些优秀选手,其一是美国选手约翰尼·魏斯穆勒,他夺得了自由泳100米、400米、4×200米接力三项冠军。他的100米自由泳仅用了59秒,是世界上第一个打破1分钟大关的运动员,而且此后约有10年的时间,没人能接近这个成绩。但很少有人知道魏斯穆勒成为游泳名将却是非常偶然的。他1906年(一说1904年)6月出生于奥地利,后来移居美国的芝加哥。他小时体弱多并,按医生的建议而参加游泳锻炼,谁知竟由此诞生了一位泳星。后来他被好莱坞导演看中,在12部影片中出演了“人猿泰山”,并因此名声大振。
本届奥运会出现了两种非正式的团体计分方法。一是第一名得7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名依次为5、4、3、2、和1分,最后按积分多少排序;二是以奖牌多寡排序,先排金牌,再者银牌,其次铜牌。这届获奖牌前三名的国家是:美国第一,获金牌45、银牌27、铜牌27;芬兰第二,获金牌14、银牌13、铜牌10;法国第三,获金牌13、银牌15、铜牌10。但是,巴黎奥运会各项比赛结束后,没有正式宣布名次,没有升获奖运动员所属国家的国旗,闭幕式上也没有举行授奖仪式。本届田径100米金牌获得者、英国的哈·亚伯拉罕一次谈到这届奥运会时说,他的奖牌是运动会结束大约一个月后从邮局寄来的。不过,总的来说巴黎奥运会还是比较成功的,改变了这个世界名城1900年留给人们的不好的印象,也使顾拜旦得到了某种安慰。
中国情况:
中国有3名网球选手参加了这届奥运会的网球比赛,但预赛时即被淘汰。尽管他们是在澳大利亚参加“戴维斯杯网球赛”后自行去参赛的,但这却是中国人首次出现在奥运会的赛场上。
其他:
本届奥运会首次引入了“更快、更高、更强”(Citius, Altius, Fortius)的奥林匹克格言,并在闭幕式上首次进行了升旗仪式,会场上同时升起了国际奥委会、本届奥运会主办国和下届奥运会主办国的国旗。
本届奥运会进行期间,组委会于6月23日在巴黎大学召开了奥林匹克运动诞生30周年纪念大会。组委会克拉里伯爵(Comte de Clary)和秘书长雷歇尔(Frantz Reichel)在会上高度评价了顾拜旦为创办现代奥运会以来三十多年间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向顾拜旦致以崇高的敬意。顾拜旦看到经历30年沧桑的奥林匹克运动终于初步走向成熟,特别是这届奥运会的成功,也了却了他的一个宿愿,因此更坚定了他辞职引退的念头。
奥运会和奥林匹克的区别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社会力量之一。它源于古希腊文化的奥林匹克竞技赛会,发展于现代西方,弘扬于当今世界,已经形成为一项世界性的文化盛会。现今的奥运会已远不是体育场上的搏杀、竞赛,而是“一种将身体、精神与意志和谐统一在一起的人生哲学”(萨马兰奇语)。从举办293届,延续了1000多年的古代奥运会,到1896年现代奥运会的复兴,直到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筹办,每一届奥运会都在书写着人类竞技的历史,每一届都为人类留下了一笔笔丰厚的奥林匹克文化遗产,并不断与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形态发生着越来越多的联系。
一、从古代奥运会到现代奥运会
古代奥运会实际上就是古代希腊的奥林匹亚竞技赛会,最初只是表演性质的,主要是为了丰富地方部落的祭祀节日,并且仅限于奥林匹亚所在的佩洛旁涅斯城人参加。公元前776年,奥林匹克竞技赛会得到了希腊全社会的承认。这一年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历史的第一页。而这一年也就成为按奥运会计算的全希腊纪元的开端。古代奥运会在夏至(6月22日)后第一个望月日开幕,会期最初只有1天,从公元前632年第37届开始,会期延长到3天。公元前472年的第77届最终把会期确定为5天。最初的奥运会规定,只有纯希腊血统的公民和自由人才能参赛,从第30届(前660年)开始,希腊大陆全体居民都可参赛。从第40届开始,希腊殖民地的居民也允许参加这一赛事了。
奥运会的竞技项目最初只有赛跑一项,以后陆续增加。比赛的奖励偏重于荣誉,优胜者只得到橄榄枝编成的花冠和棕榈枝,获3次优胜者则可在奥林匹亚立像纪念。
公元前4世纪后,马其顿入侵希腊,奥运会逐渐衰落。公元394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立基督教为国教,禁止异教活动,奥林匹克运动会亦被废止。这样,历时1000多年,共举行了293届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便渐渐为人们所遗忘。
然而,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过贡献的奥林匹亚及其古代奥运会,人们是不会忘怀的。就在古代奥运会消失1500多年后,在衰落了的古希腊文明中,在法国教育家皮埃尔·德·顾拜旦男爵的倡议下,这一古希腊人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复兴。
现代奥运会分为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一般被人们俗称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或奥运会。自1896年第一届开始,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已是28届了,不过,因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中断了3届(1916、1940、1944),实际举行的夏季奥运会只有26届,但按照古代奥运会纪年习惯届次照算。第一届奥运会仅有13个国家的311名男运动员参加,有9个比赛项目,42个单项。到2004年第28届奥运会,参加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01个,参加比赛的男女运动员达到了11099名。比赛项目增加到大项28个,单项301个。《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列入奥运会的男子项目应是在至少75个国家和4个大洲广泛开展者;女子项目必须至少在40个国家和3个大洲广泛开展者。
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创举,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的象征。以奥运会为主体的奥林匹克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已经为世界积累了丰厚的文化财富。可以说,通过奥运会进而达到培养人类在体格、心理和社会道德方面的全面发展,增强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维护世界和平,已经成为它留给人类的最伟大的文化遗产。
二、奥林匹克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遗产
奥林匹克文化的形成有一个历史的过程。从古代奥运会到现代奥运会,从体育竞技到体育教育,甚而人类历史上推动社会进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为奥林匹克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施加了巨大的影响,为其日益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奥林匹克文化包括了古代奥运形成的以古希腊文化为基础的诸多文化积淀,以及以现代奥运会为主体的奥林匹克运动的全部思想体系和活动内容。奥林匹克文化是以体育为载体的一种文化形态,但奥林匹克文化和体育并不能画等号,体育仅仅是奥林匹克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奥林匹克文化谋求的是体育与文化和教育的融合,这正是奥林匹克文化和体育文化的根本区别。
奥林匹克文化渊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古代奥运形成的一系列竞技、教育、审美、制度等等文化财富,是奥林匹克文化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奥林匹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体现奥林匹克象征和艺术的文化元素是奥林匹克运动留给我们的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诸如奥林匹克标志、奥运会会旗、奥运会会歌、奥运会会标、奥运会宣传画、奥运会吉祥物、奥运会火炬、奥运会奖牌、奥运会项目图案、奥林匹克绘画以及奥林匹克雕塑等。其中,奥林匹克标志是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主题标志之一,是奥运会体系中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它是由《奥林匹克宪章》确定的。它象征五大洲和全世界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相聚一堂,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文化的内容,“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奥林匹克大家庭”主题。
奥运会会旗是每一届奥运会的标志物之一,它是于1913年在顾拜旦建议下确定的。在1914年巴黎奥林匹克代表大会上为庆祝国际奥委会成立20周年而首次升起。
1896年在雅典第一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国王乔治一世宣布奥运会开幕以后,合唱队唱起了一首庄严而动听的歌曲《奥林匹克圣歌》。这是一首古希腊歌曲,由希腊人萨马拉斯(Spiros Samaras)作曲,帕拉马斯(Costis Palamas)作词。1958年,在东京举行的第55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确定用《奥林匹克圣歌》作为奥林匹克会歌。其乐谱存放于国际奥委会总部。
奥林匹克“圣火”,象征着和平、正义,象征着友谊、团结,也象征着青春的活力。而传递圣火的火炬,则成为奥林匹克文化史上一笔独特的文化遗产。
1936年的第11届奥运会首次传递圣火仪式。其火炬是由卡尔·迪姆参照古陶器的形式设计、雷米柯制作、科拉普公司生产的。火炬本身重量为460克、长27厘米,燃料主要成分为镁。而1948年第14届伦敦奥运会,共有两支火炬,其中一支是给火炬接力最后一个人点燃圣火台使用的,它重2150克、42厘米长;另外一支是火炬传递途中用的,重量960克、长47厘米,燃料以镁为主,产生出强烈的光亮和劈里啪啦的声音。此后每届奥运会火炬的制作都带有各自的文化特点。
总之,每一届奥运会火炬,都成为了奥林匹克运动与人类文化艺术融汇的一个切入点。
除了奥林匹克的标志性文化元素,历届奥运会还留下了大量绘画及雕塑作品,这些也成为了奥林匹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奥林匹克音乐、奥林匹克邮票、奥林匹克文学艺术、奥林匹克、奥运会颁奖仪式以及奥运会开闭幕式上的文体表演等等,都是奥林匹克文化的重要元素,从历届奥运会发展起来的这些文化元素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留给我们人类的一大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通过举办奥运会而形成的奥运会场馆、体育设施及其相关文化附属设施,则是奥林匹克文化遗产的另一大内容。
奥运会主体育场是奥运会最重要的场馆设施,一般开幕式、闭幕式、田径比赛和部分足球比赛都在这里进行。奥林匹克圣火要在主体育场醒目的位置燃烧,直到奥运会结束。奥运会结束以后,主体育场往往成为一个城市具有纪念意义的标志性建筑。
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曾打算在古代奥运会的举办地举行,但经过几千年的变迁,原来的竞技场地已经完全不能使用,因此雅典一座较“新”的体育场——帕那辛尼安体育场(公元101年建)成为唯一的选择。但这座经过一千多年风雨的体育场,也几乎成了废墟,重修需要大量的资金。幸亏有一位名叫阿维罗夫的富商出资90万德拉克马,使希腊渡过了财政难关。如今,在这座体育场的门前广场上,伫立着一座黑色的雕像,就是阿维罗夫像。1996年,希腊奥委会为了庆祝首届奥运会举行100周年,又回到这个体育场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
从1900年在巴黎第二届奥运会到191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主体育场地建设始终没有在制度上划一。1920年,刚刚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创伤的安特卫普迎来了第七届奥运会。东道国克服困难,修建了一座能容纳3万人的体育场——贝绍特田园体育场。这是奥运史上第一次使用400米跑道,以后被规定为标准长度。此后,奥运会主办城市在主体育场地建设方面逐步走上了正轨。
奥运村是奥运会主办者为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官员和工作人员提供的住宿地,其建筑设计也融入了许多奥林匹克文化的元素。其实,在初期的奥运会上,并没有建立奥运村。1924年第8届奥运会在巴黎举行,主办者第一次将参加者集中安置在特意建造的木制房屋中,这就是最早的奥运村。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该市在离主体育场不远的地方专门建造了供运动员和正式工作人员居住的建筑群,从此这个做法成为一个传统。各国代表团入住奥林匹克村都要举行一个简单而庄重的入村仪式:首先由村长致欢迎词,代表团致答谢词,然后奏代表团所属国的国歌,最后升起代表团国家的国旗。
奥运会训练中心是与奥运会有关的最重要的体育设施。随着现代竞技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建立高水平的现代化竞技运动训练中心,已成为志在奥运会和重大国际性比赛上取得良好成绩的国家的通行做法。奥运会后,作为奥运会后的重要文化遗产,这些设施完备、技术先进的训练中心都成为了开展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基地。
通过举办奥运修建的主体育场馆、训练中心、奥运村外,还有其他的相关设施和装备,如各种比赛场馆、运动装备等等,这些设施和运动装备在奥运会结束后,成为留给人们的一笔文化遗产,并继续为人们的健身发挥着作用。
三、北京奥运会将为奥林匹克文化的发展留下一份独特遗产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举行的决定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的申办会议上,北京市最终成功地获得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如今,在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幕之际,我们看到了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发展的又一壮景。中国在发展奥林匹克文化方面正以大国气度面对世界。
与历届奥运会一样,奥运会上的一系列景观设计都深深地体现着东道国的文化特色。北京奥运会也是一样,其中的奥运会会徽、吉祥物、体育图标、奖牌、火炬等几乎所有的景观设计,突出了东方文化的特色,为奥林匹克文化添上了一笔浓浓的具有东方文化神韵的笔墨。
气势恢弘的国家体育场“鸟巢”、美轮美奂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和国家体育馆,已经矗立在地处北京中轴线北端的奥林匹克公园内,与北部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遥相呼应,使奥林匹克公园成为一个集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空间开敞、绿地环绕、环境优美,能够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而现代时尚、充满力量感的五棵松篮球馆以及其他比赛场馆的设计和建设,也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建筑理念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典范。
奥运会不仅是体育运动的盛会,也是东道主文化的博览会。自申办成功开始,经过七年的筹备,北京在向世人展示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展示北京与现代化并存的古都风貌、展示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和开阔的胸襟方面已经做好了准备。可以说,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在奥林匹克文化的展示中尽显无遗。北京,也为奥林匹克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北京举办奥运会,是我们这一代人留给后人的精神和物质遗产,也是中国贡献给奥林匹克文化和全世界的“独一无二”的宝贵遗产。
过去的20世纪,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第一次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获得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进入21世纪,“地球村”一词更形象地表述了当代各个民族的密切关系。现代文明在给予人类更多力量的同时,也赋予他们更重的责任。今天,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相互间的了解、协调与合作,这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今天的世界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奥林匹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