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举办一次奥运会需要花费多少钱?
2.奥运会要出多少钱?求大神帮助
3.预算黑字是什么意思?
4.奥运会对经济的作用
中国举办一次奥运会需要花费多少钱?
这没有公开,他只是说了以下这些话.
由于北京提倡的是“节俭办奥运”,因此开幕式的资金,绝对没有多哈亚运会开幕式1.8亿美元那么多。用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的话来讲,就是“我们要用中国人的智慧战胜多哈的石油美元”,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预算甚至不会超过希腊雅典奥运会的预算,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花费了约8100万欧元,创下了历届奥运会开幕式费用最高的纪录。
北京奥运会的花费,很多都来自于企业的支持的,其中政府都有出钱,奥运场馆的建设就花费好几个亿了。还有一些其它的一些费用,比如人工开资、安保、等等方面的。
据悉,北京奥组委近期将向国际奥委会提交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创意方案,经过国际奥委会审定的最终方案将会在今年5月敲定。张艺谋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以“国家机密”为由拒绝透露开幕式方案的任何内容。不过他表示,自己很喜欢多哈亚运会的开幕式方案,尤其喜欢骑马上高台的点火创意:“很有民族特色,北京奥运也会有很多这样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但他同时表示,由于北京提倡的是“节俭办奥运”,因此开幕式的资金,绝对没有多哈亚运会开幕式1.8亿美元那么多。用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的话来讲,就是“我们要用中国人的智慧战胜多哈的石油美元”,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预算甚至不会超过希腊雅典奥运会的预算,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花费了约8100万欧元,创下了历届奥运会开幕式费用最高的纪录
奥运会要出多少钱?求大神帮助
不久前北京奥组委副主席蒋效愚先生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给出了两个预算目标参数,这个目标参数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运行经费和预计预算结果的参数,而不是整个北京奥运会各方面投入和收入结果的参数。因为,国际奥委会坚持把由举办城市政府负责的与奥运会相关的各种城市建设、包括体育场馆建设在内的费用与奥运会运行所需要的经费严格分开。这也就是说,国际奥委会给组委会的全球市场开发(包括电视转播权)的分成,只允许被用在奥运会运行费用之中,不能挪用到基本建设之上,最后,国际奥委会要进行审计的。 蒋效愚副主席所透露的两个预算目标参数是什么呢?第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全部运行经费不会超过雅典奥运会。从大数上说,少于24亿美元。第二,北京2008年奥运会将争取有不少于1600万美元的结余,以便将来用于体育运动发展等公益事业。这两个预算目标参数是怎么出来的?我想我作为一个2001年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对2008年奥运会的运行经费预算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我得回过头来,把我们当时做的基础预算的过程再回顾一下。 我记得,我们申办初期提出的2008年奥运会运行预算总额,包括支出和收入都比较保守,比较低。我当时认为,这显然是不很符合实际的,你把收入部分估计得过低,支出部分必须要压,不能一开始就搞赤字预算。当时奥申委的重要领导叫我牵头搞一个专家组对最初的预算再进行评估和调整。我们当时取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运行费用决算和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最后预算表(当时决算还没有出来)两者的平均数,又对照了当时雅典奥运会调整后的预算数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不超过雅典奥运会的17亿美元的目标。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就是盯住雅典奥运会的,因为根据我国当时的经济和物价情况来估算,我们是完全有可能以更少的钱做更好的事的。在“量入为出”的财务指导原则下,我们经过反复测算,认为在总预算16亿多美元的前提下,我们争取有1%左右的盈余,以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盈余也是可能的。这样便出现了1600万美元的结余这个数字。这两个预算目标参数是根据当时奥申委主要领导的批示精神,即: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总方针,经过反复测算,听取了国内国外专家们的意见后做出的。我可以这么说,预算一张表,支撑数据一大本书,每个数据都是经过测算,估算变量,充分考虑到人民币和美元货币价值以及通货膨胀率所可能的变化做出来的,当时,2001年投票之前,国际奥委会的专家们对我们这个预算的评价是:第一,比较实事求是;第二,为自己留足了余地。 现在,我们再把悉尼奥运会,雅典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的两个决算和一个预算来进行一个粗略的比较,以此说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奥运会是有共同也有差异的。雅典比悉尼多支出的部分在于:1.安全方面的支出。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奥运会在安全保障方面的要求提升了几个数量级,导致经费骤增;2.技术方面的支出。国际奥委会在工厂方面的技术要求上了一个台阶。雅典比悉尼少支出的部分在于:1.支付奥运会参赛运动员和随同官员的国际旅费。这是雅典的地理位置使然;2.典礼方面,包括开闭幕式的支出。希腊充分利用了自己传统文化的特点。在收入方面,也就是在市场开发方面,应该说差不多国际奥委会给雅典的世界市场开发分成的绝对数增加了,但雅典的国内市场开发并没有完全达到悉尼那么高的成功程度。 下面,我们再把北京与雅典这两层粗略地比较一下。北京比雅典多支出的部分会有:1.技术方面的费用,特别是电视转播方面的费用。因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要实现高清晰度电视转播,这一技术升级是需要有技术投入支撑的;2.奥运会的城市景观投入,北京比雅典大。国际奥委会特别强调奥运会期间的城市景观布置。要求高了,投入自然增加。3.国际旅费支出方面,北京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多于雅典,接近悉尼。北京比雅典少支出的部分会有:(1)安全保卫费用。因为我们国家的健全的安保体制,消化了不少组委会应支付的开支;(2)行政费用。因为,奥组委工作人员除了聘用的国内外专家外,一般没有沿用企业的薪酬和福利制度。在收入方面:我估计,我们的市场开发收入,无论是从国际奥委会分成的角度看,还是北京奥组委的市场开发看,都会比较多地超过悉尼和雅典,这是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主席海伯格先生的判断。在门票收入方面,我预估会好于雅典,接近悉尼。 在分析了上述情况后,我认为,我们对原来的16亿多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预算,还是应该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整,按照以前几届奥运会的实践来看,举办时的预算比申办时的预算,最小的增加幅度不小于30%。前几届增加预算的情况,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我仅就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的16亿多美元预算中哪些部分需要增加的,提出点我个人的看法。第一,是安全保卫费用和预防突发性传染疫病的预备金。这两个方面是我们2008年预算时没有估计到的因素。第二,临时设施的费用。本着节俭办奥运的精神,北京奥组委对奥运会需要使用的比赛和练习用的场馆设施进行了优化配置,减少些新建项目,缩小了某些新建项目的规模,这些固定建设的省略是需要用成本低的临时建设补足的,在这方面,原来预算中恐怕没有那么大的计划量。第三,现代服务业的费用。我们2001年做预算的时候,对在全世界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包括现代中介,认识不足。因此,在这方面的支出打得相对较低,如保险、风险管理、公关咨询、法律服务等等。第四,家庭方面的支出。我认为,这些支出的增加完全可以靠市场开发方面收入的增加来补足。市场开发方面的超额除了用于上述支出的增加之外,还可以减少原来预算中的政府补贴、体育**公益金补贴等。因此,某些项目支出的增加,我估计不会超过原来预算的25%,是建立在收入增长的基础上的。 在我们研究奥运会预算的时候,当然不能忽略本国和国际货币价值变化的因素,具体地说,就是通货膨胀、汇率的变化。如果存在风险的话,我们在预算的制度、调整和执行中如何规避和化解,这也是我们在2001年制度最初的16亿多美元的运行总预算中充分考虑到的。通胀系数,我们当时把它估算为不超过7%,在汇率方面,我们当时把它估算为3%,在利率风险方面,当时我们的考虑是把银行贷款数压到最低的程度,必要时依靠政府财政的先垫支。我们今天再来看看这三个变量。我认为通胀系数这几年都在3%-5%之间上下浮动,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后的滞后效应在以后两年内会有所表现,但是7%的预期可能不会很大的超过,甚至在这底线以下;现在可能超过我们预期是人民币的升值,现在已经超过了预期数了。我觉得,即使按今年人民币小幅稳度升值的趋势来看,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预算的威胁不大,理由是:一,国际奥委会全球市场开发给我们的分成是分期支付的,不是最终结算的,风险是逐步分散的;二,这分成中真正外汇的数量估计只是总数的六、七成,其他的是用实物支持的;三,在我们的预算中,包括不少向国外采购的成品、技术和服务,人民币升值恐怕还有点小利,而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的收入中,人民币资金占较大的比重,我看这些都可以对冲美元外币的风险,何况,我们在预算中还有10%的风险和其他预备金。 最后,还想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预算提几点建议: 一.宜适当增加在软件建设上的投入,因为,它的效益是持续的、递增的。 二.宜适当增加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奥运会是实战、培养新型人才的难得机遇,不要只使用,不培养。 三.可以充分利用租赁方面减少硬投入,避免最后折旧贬值。 四.要最充分地利用合作伙伴、供应商提供的现金等价实物,以减少预算开支。
预算黑字是什么意思?
“黑字预算”是与“赤字预算”相对的。前不久魏纪中曾说:“北京奥组委的预算是‘黑字预算’”。
预算赤字(Budget Deficit),这个数据由财政部每月公布,主要描述政府预算执行情况,说明政府的总收入与总支出状况:若入不敷出即为预算赤字;若收大于支即为预算盈余。在魏纪中的对话中,“黑字预算”是说,他认为奥运市场开发的实际收入要远远大于之前的预算额度。即收入比支出超过很多。
奥运会对经济的作用
奥运会的经济影响是一种需求冲击,不过,这种冲击是短暂的,尤其会在奥运会举行期间集中爆发,形成需求的“峰聚效应”。
奥运经济影响主要是通过收入与支出、投入与产出实现的。举办奥运会的支出就是对举办城市的经济投入。
根据中国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测算得出,北京奥运会每年为我国GDP增长贡献0.3%-0.5%经过100年发展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出于和平目的规模最大的活动,奥运会已经具有全球性、持续性、综合性、超大型化、文化内涵高、筹办时间长、投资巨大、参与人员众多和竞赛水平高等特点。它已成为一项具有巨大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综合效应的令人瞩目的活动,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舆论及商业集团广泛的关注。奥运会的影响已经超过了现今任何一项其他社会文化活动。
为什么1984年以后办的奥运会能获得众多国家的青睐,究其原因,举办奥运会能获得很多的资金、人员和物资等方面的收入。但举办奥运会收入巨大的同时,举办奥运会所需要的支出也非常巨大,举办城市少则十多亿美元,多则近百亿美元的花费。奥运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现象,在国际的发展也凸显其重要性及前瞻性。
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角度看,奥运会的经济影响是一种需求冲击,即奥运会引发对基础设施投资、旅游出口、电视音像出口、商业贸易等需求的变化,通过直接效应和乘数效应影响主办地的产出、收入和就业水平。不过,这种冲击是短暂的,尤其是会在奥运会举行期间集中爆发,形成需求的“峰聚效应”。
一、北京奥运会对北京市及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奥运经济影响主要是通过收入与支出、投入与产出实现的。举办奥运会的支出就是对举办城市的经济投入。奥运会对举办城市产生经济影响的大小与对奥运会进行的投资大小关系密切,在边际成本内,投入越大,产生的经济影响越大。
在通过对成本和收入预算体系分析得出:如果支出不包括基础设施方面的花费,则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而如将举办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的花费计入举办奥运会的花费,奥运会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就会降低,甚至出现亏损,此时奥运会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比人们通常预计的要小。
分析奥运会的收入来源、比例、支出去向得出,国际奥委会对举办城市的资助是按一定比例进行的,而组委会自身的收入具有很大的弹性,因此从组委会的管理及效率入手即可增加收入。
从举办奥运会获得的收入来源将举办奥运会的模式分为:政府投资为主的模式;完全依靠市场营销收入的模式;依靠市场营销为主,政府投资为辅的模式。根据洛杉矶奥运会、蒙特利尔奥运会和巴塞罗那奥运会等工程支出多少,借鉴北京在举办2008年奥运会在增加收入、减少支出、扩大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以避免更多的问题。
探讨奥运会的经济影响机制显示,奥运会首先作用于主办地的支出、形象和技术,然后通过经济系统中的互动机制最终体现为产出、收入、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变化。根据对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和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经济影响研究表明,奥运会经营盈利、净经济效益为正;奥运会经济影响的绝对数值较大;奥运会经济影响的强度数值不大;奥运会受益产业比较集中;奥运会促进主办城市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奥运会经济影响效果存在着差异性。
笔者根据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届奥运会的入境旅游效应显示,奥运会的入境旅游效应比较明显,相比之下国内旅游并不突出;奥运会旅游活动主要基准在主办城市和地区,区域扩散效果不突出,从数值上看奥运会旅游效应的强度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大;但奥运会对主办地形象具有比较好的改善效果;对奥运会旅游和经济影响的预测应该保持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奥运会对举办城市产生的经济影响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正面影响中,直接影响包括促进举办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就业增长,相关产业发展,投资环境改善等;间接影响包括提高人力资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负面影响指体育设施闲置,城市非受益人群生活受损,社会额外支出增多等方面。
二、奥运经济使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比例达1.23%,为我国创造210万个就业机会
奥运会对京津冀区域增长的途径表现在经济聚集效应的影响。经分析得出,北京奥运经济所产生的规模经济的作用,表现在对京津冀区域出口的扩张带来经济的聚集,新的企业和劳动力将被吸引到这个区域。这将致使区域经济的成本降低,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随着集聚效应的增大,京津冀区域的经济成本转而回升,从而又产生经济活动向其他地区转移的“扩散效应”。
从这个角度分析北京奥运经济的动态性区域经济影响得出,主办城市北京由于举办奥运会产生“溢出”性的需求效应,北京由于经济和社会成本的上升,从而向河北、天津地区扩散经济、旅游和交通活动,经济会因此增长1.23%。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财政局统计的2000年悉尼奥运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显示,主办奥运会对劳动力有很大的需求。结合中国的情况,目前的多数失业属结构性失业而不是周期性失业,根据北京政府对奥运经济体系中供给方面的因素,以及奥运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弹性考虑,在面对奥运会积极的短期需求冲击时,就业数量的提高程度会更大,至2008年为止,奥运经济为中国累计提供210万个就业岗位。这210万个就业机会一是通过奥运会所需工程建设以及在奥运会之后永久使用需要专人管理、运行等所带来的就业;二是通过举办奥运会极大地改善北京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能为城市吸引更多的新投资以及旅游,这些投资和旅游将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三是通过举办奥运会使参与奥运会工作的北京市民为举办奥运会需要进行相应的教育、培训,从而提高人力资本,增强了竞争力,从而增加了就业机会。
三、北京奥运会为中国经济增长0.3%-0.5%,为北京经济增长2%
根据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的财政预算,北京奥组委预算支出16.09亿美元,预算收入为16.25亿美元,盈利0.16亿美元,非组委会预算中,没有奥运会也将发生的非组委会支出项目包括环境保护、公路铁路交通和机场建设费用,合计123.85亿美元;而因奥运会而发生的非组委会支出项目包括体育场馆和奥运村,合计18.71亿美元;非组委会预算支出(城市、地区或国家政府以及私人投资)总计为142.56亿美元。这样,奥运会相关总支出为158.6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12亿元人民币。
最近,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指出,仅北京市的奥运投资就达2800亿元,其中64%用于基础建设。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则预期北京奥运经济在未来7年里北京投资和消费市场的总需求将超过30000亿元人民币。
奥运会所带来的经济冲击(投资、消费、出口、政府债务等)能够创造更多的劳动力和产出需求,从而促进国内就业和国民收入在数量上(而不是长期增长率)的增加。
根据中国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测算得出,北京奥运会每年为我国GDP增长贡献0.3%-0.5%。由于尚缺少对中国大型体育赛事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实证检验,还不能断定北京奥运会促进经济增长的期限。
经过进一步分析预测得出,北京奥运会对北京市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因为奥运会对北京市的基础性资源或者生产过程改进或者资源的更集约化利用,那么无疑将提高北京长期经济增长的能力,这种改进或增加的程度有多大,以及从这种改进或增加的时间性来讲,增长的期限能到2015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