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较历史人物努尔哈赤和完颜阿骨打
2.关于努尔哈赤的死因,争议非常大,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3.努尔哈赤是怎么死的?在那里死的?
4.努尔哈赤的死和宁远之战有直接关系吗?
5.努尔哈赤十三副铠甲起兵,这十三副铠甲是怎么得来的?
比较历史人物努尔哈赤和完颜阿骨打
个人认为还是完颜阿骨打厉害点,努尔哈赤的厉害是在于他的子孙成功了,而完颜的子孙失败了,完颜时代“大金”(这是后来才有的,先这么说着把)是处于辽人的严酷压迫下,而他也能停住压力,要知道当时的辽还是很牛逼的,压得南宋都没脾气了。而完颜在这种情况下创建了“金”是i相当牛逼的。至于努尔哈赤他生几了个好儿子,最关键的生在了好的时代,明朝与蒙古等北方各族出的都不咋的。可以说明朝与外族都是敌人啊,给了他发展的条件。而且明朝的皇帝也不咋的,再加上内乱,不然一个袁崇焕就可以耗死后金的了(最后也是死在袁崇焕手上)。只能在么说明朝的灭亡是必然的但是清朝的建立确实偶然的。
所以个人认为还是完颜阿骨打吧
关于努尔哈赤的死因,争议非常大,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实际上努尔哈赤死的是有一些尴尬的,而且在史书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因为努尔哈赤是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给炸死的,当时努尔哈赤带领着自己的部队攻打宁远城,在得知守城的将领是袁崇焕以后,努尔哈赤也是特别的开心,因为在当时袁崇焕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领。当然正是因为努尔哈赤太过于轻敌,才导致自己在这一战当中惨败,而且自己也是被大炮击中,几个月以后就不治而亡。
史书上之所以没有记载努尔哈赤的死因,主要就是因为太尴尬,毕竟被大炮打死,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没有面子的事情,而努尔哈赤也算是一个英雄,在史书上如果留下这一笔记载,相信对他的形象也是会有一个很大的影响。不得不说,袁崇焕作为明朝末代的出色将领,在这场战役当中,以少打多,而且还击退了努尔哈赤,确实是比较的厉害。
当然努尔哈赤本身也是非常的厉害,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便是统一了整个女真族,然后又带领着部队和明朝一直周旋着。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算是当时整个清军的根本,也正是因为努尔哈赤的赏罚分明才能够让整个清军的作战力提升好几个档次,在努尔哈赤临死之前,已经率领自己的部队连续攻下了40座城池,这个战绩是非常傲人的。
努尔哈赤的出生其实还算是非常不错的,最起码要比普通的老百姓好很多,毕竟当时努尔哈赤的父亲也算是一个小部落的酋长。不过在努尔哈赤10岁以后,由于母亲病死,继母对他也是特别的苛刻,这个时候努尔哈赤是需要和自己的亲友一起上山摘野菜的,在15岁以后,努尔哈赤就已经学会了和汉人做生意,但是之后努尔哈赤也是慢慢的成为了一个合格的统领。
努尔哈赤是怎么死的?在那里死的?
努尔哈赤,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奠基人。金庸称他为“自成吉思汗以来,四百多年中全世界从未出现过的军事天才”。但关于他的死因,史学界争论不休,始终没有定论。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他是被袁崇焕的炮火所伤,郁愤而死,还是因为身患毒疽,不治身亡。
# 说法一:
红衣大炮射伤努尔哈赤
朝鲜人的着作中明确记载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受“重伤”,并受到明将袁崇焕的讥讽。
据史料记载,1626年,68岁的努尔哈赤亲率6万大军(号称14万)南征,一路势如破竹,不战而得八座城池,很快兵临宁远城下。明朝宁远城守将袁崇焕严词拒绝努尔哈赤的招降,亲率兵民万人顽强守城。他们在宁远城上架设了11门红衣大炮(按本为红夷大炮,因清朝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忌讳 “夷”字,故称红衣大炮),随时准备迎接来犯之敌。
这种红衣大炮的威力非常大,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的阎崇年认为,这种红衣大炮为英国制造的早期加农炮,炮身长、管壁厚、射程远、威力大,特别是击杀密集的骑兵具有强大的杀伤力,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
红衣大炮在宁远之战中确实发挥了它的极大威力。据史料记载,后金大军的攻城行动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严重受挫。宁远城下,八旗官兵血肉横飞,尸积如山。在攻城的第三日,后金便撤兵而去。
在威力极大的西洋火炮猛烈攻击的情况下,作为后金统帅而亲临城下督战的努尔哈赤有没有受伤呢?对此,明朝和后金的史书中均无明确记载。资深澳门历史研究者金国平和吴志良两位先生在合写的《澳门与入关前的满清》一文中认为,由于对明军使用的新式火器毫无精神准备,宁远之战中努尔哈赤受伤的可能性极大。
经过潜心研究,金国平和吴志良终于从朝鲜人李星龄所着的《春坡堂日月录》中找到了一条明确记载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受“重伤”的珍贵史料。据该书记载,朝鲜译官韩瑗随使团来明时,碰巧与袁崇焕相见,袁很喜欢他,宁远之战时曾把他带在身边,于是韩瑗得以亲眼目击这次战役的全过程。宁远战事结束后,袁崇焕曾经派遣使臣带着礼物前往后金营寨向努尔哈赤“致歉”(实为冷言讥讽),说“老将(按指努尔哈赤)横行天下久矣,今日见败于小子(按指袁崇焕),岂其数耶!”努尔哈赤“先已重伤”,这时备好礼物和名马回谢,请求约定再战的日期,最后终于“因懑恚而毙”。这条史料明确记载努尔哈赤是在宁远之战中受了“重伤”,并由于宁远兵败,精神上也受到很大的创伤,整日悒悒不自得。在肉体和精神受到双重创伤的情况下,这位沙场老将终于郁郁而终。
明朝史籍记载,明朝军队曾炮毙一个“大头目”,专家分析这个“大头目”就是努尔哈赤。
由此再反观明朝史籍,其中有关宁远战事的某些记载似乎也找到了合理的解释。明人张岱在其所着的《石匮书后集?袁崇焕列传》中记载,红衣大炮打死敌人不计其数,还击中了“黄龙幕”,伤一“裨王”。敌军认为出师不利,用皮革裹着尸体,一路号哭着撤退了。金国平和吴志良据此分析,上述史料中提到的 “大头目”、 “裨王”即为努尔哈赤本人。
令人不解的是,清代官书提及努尔哈赤之死时,都说他是得病而死,至于得的是什么病,则往往讳莫如深。对此,金国平和吴志良的分析是,努尔哈赤在宁远攻城战中中炮受伤,随后又受了袁崇焕这个“小子”的冷言讥讽,回到渖阳后一直耿耿于怀,怒火中烧,导致伤口恶化,后来前往清河洗汤浴,致使伤口进一步恶化,终于并发症而死。炮伤是努尔哈赤致死的最重要原因。大清一代开国君主竟葬身于“红衣大炮”口下,为固军心,隐瞒、迟报主将伤亡乃古今中外兵法惯伎。因此,可以大胆推断,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受伤后致死。在没有新资料以前,这一点似乎可为定论。
# 说法二:宁远兵败,努尔哈赤郁愤而死
正在人们对努尔哈赤之死因不再提出异议时,清史专家李鸿彬在《满族崛起与清帝国建立》一书中,却对努尔哈赤炮伤而死论者的关键证据《春坡堂日月录》提出了质疑。
疑点一既然朝鲜译官韩瑗都知道努尔哈赤“先已重伤”,那么守卫宁远的最高统帅袁崇焕就应更加清楚,何况袁崇焕还曾派遣使臣前往后金营中察看过呢。但是,无论是袁崇焕本人报告宁远大捷的奏折,还是朝廷表彰袁崇焕的圣旨抑或朝臣祝贺袁崇焕宁远大捷的奏疏,其中都只字不提努尔哈赤受伤之事。
疑点二努尔哈赤战败于宁远,是1626年正月,至8月20日死,其间8个多月。从大量史料记载看,在这8个多月中,努尔哈赤并没有去治病,而是“整修舟车,试演火器”,并且到“远边射猎,挑选披甲”,积极准备再进攻宁远,以复前仇。4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5月,毛文龙进攻鞍山,后方吃紧,这才回师渖阳。6月,蒙古科尔沁部的鄂巴洪台吉来朝,他亲自“出郭迎十里”,全不像“重伤”之人。
因此,李鸿彬认为,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有没有身受“重伤”,是不是“懑恚而毙”,很值得怀疑。
那么,努尔哈赤到底是因何致死的呢?
李鸿彬认为,努尔哈赤回到渖阳以后,一则由于宁远兵败,赫赫有名的沙场老将败在初经战阵的青年将领手中,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创伤,整日心情郁愤;二则因为年迈体衰,长期驰骋疆场,鞍马劳顿,积劳成疾。同年7月中,努尔哈赤身患毒疽,并非炮伤,23日往清河汤泉疗养。到了8月7日,他的病情突然加重。11 日,便乘船顺太子河而下,转入浑河时,与前来迎接的大妃阿巴亥相见后,行至离渖阳40里的地方死去。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25岁时,为报父、祖之仇,以十三副先人遗甲起兵,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58岁时建立了女真少数民族----后金。60岁时正式开始向明朝宣战。短短八九年间,明朝在辽东辽西的军事重镇大都落入后金军队之手。
努尔哈赤所率领的八旗铁骑所向披靡,一路南下,马鞭几乎指到了山海关。但就在这时(1626年),68岁的马上皇帝在宁远城遭到了明大将袁崇焕的顽强抵抗,兵退盛京(渖阳),不久便撒手人寰。突然驾崩的努尔哈赤为自己的子孙们留下了未竟的大业,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
努尔哈赤的死和宁远之战有直接关系吗?
努尔哈赤,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奠基人。金庸称他为“自成吉思汗以来,四百多年中全世界从未出现过的军事天才”。但关于他的死因,史学界争论不休,始终没有定论。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他是被袁崇焕的炮火所伤,郁愤而死,还是因为身患毒疽,不治身亡。 说法一: 红衣大炮射伤努尔哈赤 朝鲜人的著作中明确记载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受“重伤”,并受到明将袁崇焕的讥讽。 据史料记载,1626年,68岁的努尔哈赤亲率6万大军(号称14万)南征,一路势如破竹,不战而得八座城池,很快兵临宁远城下。明朝宁远城守将袁崇焕严词拒绝努尔哈赤的招降,亲率兵民万人顽强守城。他们在宁远城上架设了11门红衣大炮(按本为红夷大炮,因清朝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忌讳“夷”字,故称红衣大炮),随时准备迎接来犯之敌。 这种红衣大炮的威力非常大,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的阎崇年认为,这种红衣大炮为英国制造的早期加农炮,炮身长、管壁厚、射程远、威力大,特别是击杀密集的骑兵具有强大的杀伤力,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 红衣大炮在宁远之战中确实发挥了它的极大威力。据史料记载,后金大军的攻城行动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严重受挫。宁远城下,八旗官兵血肉横飞,尸积如山。在攻城的第三日,后金便撤兵而去。 在威力极大的西洋火炮猛烈攻击的情况下,作为后金统帅而亲临城下督战的努尔哈赤有没有受伤呢?对此,明朝和后金的史书中均无明确记载。资深澳门历史研究者金国平和吴志良两位先生在合写的《澳门与入关前的满清》一文中认为,由于对明军使用的新式火器毫无精神准备,宁远之战中努尔哈赤受伤的可能性极大。 经过潜心研究,金国平和吴志良终于从朝鲜人李星龄所著的《春坡堂日月录》中找到了一条明确记载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受“重伤”的珍贵史料。据该书记载,朝鲜译官韩瑗随使团来明时,碰巧与袁崇焕相见,袁很喜欢他,宁远之战时曾把他带在身边,于是韩瑗得以亲眼目击这次战役的全过程。宁远战事结束后,袁崇焕曾经派遣使臣带着礼物前往后金营寨向努尔哈赤“致歉”(实为冷言讥讽),说“老将(按指努尔哈赤)横行天下久矣,今日见败于小子(按指袁崇焕),岂其数耶!”努尔哈赤“先已重伤”,这时备好礼物和名马回谢,请求约定再战的日期,最后终于“因懑恚而毙”。这条史料明确记载努尔哈赤是在宁远之战中受了“重伤”,并由于宁远兵败,精神上也受到很大的创伤,整日悒悒不自得。在肉体和精神受到双重创伤的情况下,这位沙场老将终于郁郁而终。 明朝史籍记载,明朝军队曾炮毙一个“大头目”,专家分析这个“大头目”就是努尔哈赤。 由此再反观明朝史籍,其中有关宁远战事的某些记载似乎也找到了合理的解释。明人张岱在其所著的《石匮书后集·袁崇焕列传》中记载,红衣大炮打死敌人不计其数,还击中了“黄龙幕”,伤一“裨王”。敌军认为出师不利,用皮革裹着尸体,一路号哭着撤退了。金国平和吴志良据此分析,上述史料中提到的“大头目”、“裨王”即为努尔哈赤本人。 令人不解的是,清代官书提及努尔哈赤之死时,都说他是得病而死,至于得的是什么病,则往往讳莫如深。对此,金国平和吴志良的分析是,努尔哈赤在宁远攻城战中中炮受伤,随后又受了袁崇焕这个“小子”的冷言讥讽,回到沈阳后一直耿耿于怀,怒火中烧,导致伤口恶化,后来前往清河洗汤浴,致使伤口进一步恶化,终于并发症而死。炮伤是努尔哈赤致死的最重要原因。大清一代开国君主竟葬身于“红衣大炮”口下,为固军心,隐瞒、迟报主将伤亡乃古今中外兵法惯伎。因此,可以大胆推断,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受伤后致死。在没有新资料以前,这一点似乎可为定论。 说法二: 宁远兵败,努尔哈赤郁愤而死 正在人们对努尔哈赤之死因不再提出异议时,清史专家李鸿彬在《满族崛起与清帝国建立》一书中,却对努尔哈赤炮伤而死论者的关键证据《春坡堂日月录》提出了质疑。 疑点一既然朝鲜译官韩瑗都知道努尔哈赤“先已重伤”,那么守卫宁远的最高统帅袁崇焕就应更加清楚,何况袁崇焕还曾派遣使臣前往后金营中察看过呢。但是,无论是袁崇焕本人报告宁远大捷的奏折,还是朝廷表彰袁崇焕的圣旨抑或朝臣祝贺袁崇焕宁远大捷的奏疏,其中都只字不提努尔哈赤受伤之事。 疑点二努尔哈赤战败于宁远,是1626年正月,至8月20日死,其间8个多月。从大量史料记载看,在这8个多月中,努尔哈赤并没有去治病,而是“整修舟车,试演火器”,并且到“远边射猎,挑选披甲”,积极准备再进攻宁远,以复前仇。4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5月,毛文龙进攻鞍山,后方吃紧,这才回师沈阳。6月,蒙古科尔沁部的鄂巴洪台吉来朝,他亲自“出郭迎十里”,全不像“重伤”之人。 因此,李鸿彬认为,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有没有身受“重伤”,是不是“懑恚而毙”,很值得怀疑。 那么,努尔哈赤到底是因何致死的呢? 李鸿彬认为,努尔哈赤回到沈阳以后,一则由于宁远兵败,赫赫有名的沙场老将败在初经战阵的青年将领手中,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创伤,整日心情郁愤;二则因为年迈体衰,长期驰骋疆场,鞍马劳顿,积劳成疾。同年7月中,努尔哈赤身患毒疽,并非炮伤,23 日往清河汤泉疗养。到了8月7日,他的病情突然加重。11日,便乘船顺太子河而下,转入浑河时,与前来迎接的大妃阿巴亥相见后,行至离沈阳40里的地方死去。 〔相关链接〕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25岁时,为报父、祖之仇,以十三副先人遗甲起兵,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58岁时建立了女真少数民族——后金。60岁时正式开始向明朝宣战。短短八九年间,明朝在辽东辽西的军事重镇大都落入后金军队之手。 努尔哈赤所率领的八旗铁骑所向披靡,一路南下,马鞭几乎指到了山海关。但就在这时(1626 年),68岁的马上皇帝在宁远城遭到了明大将袁崇焕的顽强抵抗,兵退盛京(沈阳),不久便撒手人寰。突然驾崩的努尔哈赤为自己的子孙们留下了未竟的大业,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
努尔哈赤十三副铠甲起兵,这十三副铠甲是怎么得来的?
1583年,25岁的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甲胄起兵,在辽东地区逐步开始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他用兵如神,少有败绩,后来建立了后金,发布对明“七大恨”,自此将对明战争放在明面上,挥师南下,成为大清王朝的奠基者。
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甲胄起兵夺天下的故事并非杜撰,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的历史。那么,这十三副甲胄出自哪里?努尔哈赤又为什么敢以十三副甲胄起兵夺天下?每一件事的发生都不是毫无根由的,努尔哈赤最初的目的也不是反明夺天下,而是为自己的祖父和父亲报仇。
努尔哈赤的祖上自六世祖开始就接受了朱棣的招抚,入京朝贡,掌建州左卫,在辽东地区活动。虽然后来建州三卫虽然遭到了明朝的征剿,努尔哈赤祖上这一支势力薄弱,但到底还是在辽东地区有自己的势力和地盘,他们获准可以与汉人和蒙古人等进行贸易活动。
那个时候的建州各部以及女真各部在辽东地区活动,虽然有不少的冲突和战争,但大体还是比较平静的,大明名将、辽东总兵李成梁镇守辽东,利用当地部落矛盾进行平衡,倒是平衡了当地的各部势力,但这种平衡后来被打破了,因为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一夕之间被杀了。
说起来,努尔哈赤祖上这一支自被明朝招降之后就一直表现的很顺从,态度也很谦卑,他们不仅经常入京朝贡,在辽东一带还依附于建州右卫王杲。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互有通婚,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王杲结成儿女亲家,觉昌安的儿子塔克世娶王杲之女为妻生子努尔哈赤,而王杲之子阿台的妻子正是觉昌安的孙女,等等。
但这样的姻亲关系并非牢固不破,有时候捅刀子的通常就是自己人。王杲在辽东势力强大,后来叛明侵边,觉昌安父子就暗地里同明军联系,将王杲的谋划和动向告知明军,后来李成梁兴兵征讨王杲,攻下了古勒城,王杲虽然逃离了古勒城,但后来还是被明军抓住,被送往京城处死。
王杲死后,其子阿台也叛明,李成梁再次出兵围攻古勒城,觉昌安和儿子塔克世前往说服阿台降明,本来阿台已经答应投降,战争很快就能过去,但就在这个时候,早已经暗地里通明的图伦城城主尼堪外兰突然大喊:“李太师有令,谁能杀死阿台,谁就是未来古勒城的城主。”
尼堪外兰的这一声无疑是阿台的催命符,他很快被杀,而觉昌安和塔克世也在乱军中被误杀。努尔哈赤一下子失去了父亲和祖父,这无疑是致命的,努尔哈赤想要为他们复仇,但明军太过强大,而努尔哈赤祖上的势力本就很弱,根本就是以卵击石,所以他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祖父和父亲的遗体找回。
为此他去找尼堪外兰交涉,希望尼堪外兰能够出面让明军将他们的遗体送回来,但是尼堪外兰不仅不答应反而和明军联合要将努尔哈赤所在的建州左卫收入囊中,建州几乎都在尼堪外兰手中,而努尔哈赤兄弟则被软禁了起来。
李成梁自然不愿意看到尼堪外兰一家独大,因此努尔哈赤兄弟很快就被放了出来,在回去的路上,努尔哈赤倒是遇到了一些人的拥护,他开始思索依靠别人是没有用的,只有自己强大才是最要紧的,因此他将祖父和父亲所遗留下来的十三副甲胄起兵为祖父和父亲报仇。
很多人觉得这十三副甲胄是不是太少了点?其实不然,甲胄比兵器要珍贵很多,而且就私人来说,可以拥有刀制兵器,但甲胄却万万不能私藏的,更不可能拥有很多,要知道甲胄的用处只有一个,即打仗,所以对甲胄管控很严,况且甲胄制作繁琐,不是所有上战场的士兵都能有甲胄的,也因此,甲胄对于打仗来说,是比刀、箭等珍贵很多的。
也因此,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在已然弱势的情况下还能拥有十三副甲胄也不算少了,这笔遗产对于努尔哈赤是很重要的,至少士兵、武器、甲胄,他都有了,当然这点家当要真对上明军或者辽东的大部队是很不够看的。
因此努尔哈赤准备好了之后,先是派使者进京陈述自己的委屈,祖上一直臣服于明朝,年年朝贡,却得到这样的结果,祖父和父亲都被明军杀死,这怎么说都不是个事。朝廷一寻思也觉得不太地道,因此不仅归还了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的遗体,还“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
这些虽然看起来并不多,但对于努尔哈赤的下一步很有帮助,不管是在辽东收买人心还是继续和大明搞好关系,都是一个定心丸。努尔哈赤收集旧部,又与萨尔浒城城主诺米纳订立盟约,于1583年五月攻打尼堪外兰。
不过这一仗虽然攻下了图伦城,但因为尼堪外兰提前逃走,因此大仇并未得报,而且诺米纳并未出兵不仅如此,当努尔哈赤继续攻打尼堪外兰所在的甲板城时,诺米纳居然暗地里通知了尼堪外兰,再次让尼堪外兰逃脱。
对于这样一个碍事的存在,努尔哈赤怒了,所以当诺米纳再次邀请努尔哈赤一起攻打巴尔达城时,努尔哈赤设计不费吹灰之力就杀死了诺米纳,吞了萨尔浒城,真正占有了诺米纳的势力。之后继续追着尼堪外兰不放,直到1586年,尼堪外兰走投无路被杀。
尼堪外兰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惹上努尔哈赤这样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强敌,努尔哈赤最终还是为祖父和父亲报了仇,但谁都知道,努尔哈赤真正的仇人从来都不是尼堪外兰,而是明王朝,只不过努尔哈赤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和实力去和明王朝作对。
相反的,他一直在明人面前表现得很乖巧,即便是在辽东一场接一场的仗在打,但努尔哈赤一直不肯和明军起冲突,而只是逐步征服了建州各部落,又开始统一女真各部。
在这个过程中,努尔哈赤在明王朝眼中依旧是唯命是从的部落首领,他能统一辽东地区,在明王朝看来也是解决了一个烦,只要辽东大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明王朝内部也并不平静,但朝廷并不知道,努尔哈赤从来都不想臣服于明王朝,而是一直存在仇恨和野心。
1616年,努尔哈赤最终建立了后金,并在两年后的1618年,努尔哈赤宣读讨明檄文:七大恨。虽然史料中记载的“七大恨”各个版本略有不同,但第一条都是杀祖父和父亲的大仇,这里引《清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的记载:
“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土也、明无端越衅边陲、害我祖、父恨一也。”
这说明努尔哈赤自25岁起兵开始就知道自己真正的仇人是谁,但他的力量太过弱小,仅仅依靠祖父和父亲留下来的十三副甲胄招揽将士起兵,因此不得不徐徐图之,在明军眼皮子底下一步步强大起来,然后反过来对抗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