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排球历史是怎样的
2.美国留学 耶鲁大学的留学生活介绍
3.密歇根大学的体育文化
排球历史是怎样的
排球运动始于1895年,在美国马萨诸赛州西南一个叫荷由克的城市里,一位名为威廉姆·G·摩根的天主教青年会体育教育督导在辅导人们进行各种体育锻炼的实践中,感到当时流行起来的篮球运动固然好,但运动剧烈,不适合年纪大的人,因此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摸索以后,他创造了一种叫“Mintonette”的新游戏,这种游戏成为了人们在室内时行的一种消遣,而且参与游戏的人数也是不受限制的。它具有一些类似手球和网球的特点,而且也不像篮球那样对抗强烈,不过要想把它玩好,还是得需要一些运动技能。 这个游戏的第一个规则也是由摩根制定的。在规则中规定球网的高度是6英尺6英寸;场地的大小为25英尺宽、50英尺长;双方队员的人数不限;每场比赛进行9局,每局中对垒双方各有3次发球权;在把球打到对方场地内之前传球的次数也没有限制;如果每一次发球失误,还允许重新发球,这一点是从网球规则中学来的;但如果把球打到球网上,则会被判犯规,只有第一次发球时除外。1896年美国开始有排球比赛。第一部规则发表在1896年7月的美国《体育》杂志上。最初的比赛没有人数规定,由双方赛前商定,只要人数相等即可。1896年:到这一年,所谓“排球”的名称正式出现了。在马萨诸赛州西南部的春田市附近的一次示范表演之后,“Mintonette”被正式更名为“volleyball”。1900年:排球进行了第一次规则改变。W.E 戴将球网的高度改为7英尺6英寸,每场比赛改成21分制。这项改动得到了天主教青年会的认可,而且还由他们正式出版。同一年,排球传到了加拿大,是加拿大成为了美国以外第一个开展排球运动的国家。1916年:很多直到今天仍在沿用的排球规则都是在这一年建立的,比如一局比赛的从21分减少到15分;每场比赛用三局两胜制;打排球不仅可以用手,也可以脚踢;球网的高度升到8英尺;球的重量规定为8至10盎司;禁止持球;禁止…… 排球运动成为美国大动委员会(NCAA)承认的正式比赛项目。 1917年:盟军在意大利建立了空军基地,排球和飞行员一起出现在了意大利。 1918年:比赛中双方的人数被最后确定为6人。在日本,第一届高中排球冠军赛开战。 1919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排球不论是在美国本土还是在海外,都成为部队业余生活的内容,而且排球规则还被收录到军队的体育运动手册中。几千个排球和球网被从美国输送到国外的部队中,1919年美国出产的排球数量达到1万6千多个。
美国留学 耶鲁大学的留学生活介绍
美国留学耶鲁大学的留学生活。耶鲁教会我很重要的一课就是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不要以貌取人。美国文化跟英国文化,甚至欧洲文化都有很大的不同,在英国度过的两年让我见识到了大多数英国人传统的保守和严谨,而相比较之下,美国人则更为随意,崇尚个性和自由。尽管一些美国人的外表可能极其平常甚至邋遢,但是这并不意味这他们是平庸的泛泛之辈。在耶鲁,与你一齐上课的同学,住在你对门的朋友,甚至是睡在你上铺的兄弟,这些身着宽松T恤,脚蹬着人字拖,每天在你眼前来来去去的同龄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自己的故事事。如果有机会坐下来,与他们海阔天空地畅谈一番,你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地了不起,那么地令人敬佩和景仰。 Sarah Stillman:其貌不扬的愤青
我与Sarah Stillman的初次相遇是在一堂经济课上,就在教授滔滔不绝地讲授有关效率的知识时,这个看上去再平常不过的女生不断站起来提出有关劳工的问题。她一张口就如同竹筒倒豆子一般,观点皆掷地有声,言语间夹带着对自由贸易的强烈不满,在她看来,自由贸易的广泛施行会给大量劳工带来不公平的待遇。她尖锐、激进的言辞和对社会现状的愤怒,立马让我把她与乐衷于纸上谈兵的理想主义者划上了等号。然而经过耶鲁这三年我与她的接触,在餐厅的闲聊,在课下的交流,我才发现Sarah远不止一名愤青那么简单,她不仅是一个有想法的学生,更积极地将自己的理想付诸于实践。她早在15岁时就出版了自己的着作《灵魂深处:一个寻找自我的女孩》(Soul Searching: A Girl?s Guide to Finding Herself), 帮助处于青春期的女孩们探索自身存在的意义,现今这本书的发行量已经超过了三万,并且被翻译成了五种语言。在耶鲁时她创建了一项监狱辅导,为囚禁于最高安全级别监狱的提供写作课程;她独立执导并拍摄了一部有关芭比娃娃和幕后制作者的纪录片;她还就当前中国和拉丁美洲女工的生存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且积极投身维权事业,致力于为她们争取平等权益。在学业方面,Sarah也不是盖的。她用四年完成了人类学的本科和硕士学习,GPA达到了3.95(也就是说她的每门课基本上都是A),最终以荣誉生(summa cum laude)毕业,与她比起来,我毕业时的3.80的GPA就只能算是泯然众人矣。在这里要先说明一下美国大学的毕业奖励制度,荣誉生分为三种,cum laude, magna cum laude和summa cum laude,而获得这些荣誉称号的 难度也依次递增,summa cum laude代表成绩位列前5%的学生,magna cum laude则是颁发给接下来的10%的学生,而cum laude就表示再接下来的15%.Sarah荣膺summa cum laude,代表着她大学四年一直以来都是耶鲁最优秀、最精英的学生。Sarah还是国家级比赛的常客,她在2005年的Elie Wiesel国家论文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最后把5000美元的奖金捐给了受到卡特里娜飓风侵袭的灾民。从耶鲁毕业之后,Sarah荣获享誉全美的马歇尔奖学金(Marshall Scholarship),这项创建于1953年、历史悠久而又竞争激烈的奖学金项目让Sarah有机会进入世界着名的高等学府?牛津大学深造。这名优秀的女生,将在这座百年名校,攻读文化人类学的博士学位,继续她关于全球化对于不同性别劳工影响的研究,包括血汗工厂、以及劳动剥削。
Brandon Wai:瘦骨嶙峋的?东方不败?
Brandon是住在我对门的亚裔兄弟,不过我第一眼看到他时,实在是不能把眼前这个瘦不啦叽、口齿不清的男生和传说中耶鲁最好的网球选手联系起来。当时我们这层楼只有两个房间(suite),所以我在宿舍里进进出出时,总是能在走廊或者门厅里与他相遇,而因为共用浴室的关系,我在bathroom也能瞅见他。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好像是恍恍惚惚、没有睡醒的样子。正式开学之后,我才发现Brandon居然是我们学校风头最劲的网球选手,他连续两个赛季都是耶鲁网球队的头号选手,在 2006-07赛季还担任了学校网球队的队长,是耶鲁历史上第一个连续两年荣获?年度常青藤联盟选手? (Ivy League Player of The Year)的运动员,并且在与其他常青藤学校选手交手的过程中保持不败纪录,更曾经代表常青藤联盟参加NCAA锦标赛。而在进入耶鲁之前,Brandon 在网球方面的表现已经十分抢眼,在2002年,他在美国网球协会少年巡回赛(USTA Junior Circuit, 16 &under
division)16岁及以下级中,勇夺单打第三,双打第二。我在耶鲁的这三年,随便翻开哪期《耶鲁每日新闻》,风行耶鲁校园的学生报纸),都可以看见他矫健的身影。虽然我参加过不少体育项目,可在这位所向无敌的高手面前,也只能自惭形秽了。
Dorothy Finnigan:浪迹天涯的女版徐霞客
Dorothy 是一个矮矮小小的女孩,慈眉善目,一天到晚都在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参加的活动数目更是跟我有得一拼。她人不出众,貌不惊人,初见她时,我就把她定格在了典型的美国女孩。直到一次她在学校万圣节的演出上表演了一连串令人惊羡的杂技,我才意识到她可不仅仅是一个乖巧热心的美国甜心。随着我与她逐渐熟络起来,我恍然发现,她瘦小的身躯背后居然隐藏着那么丰富多彩的经历与故事。Dorothy的爸爸是嬉皮士(Hippie),擅长各种杂技,她从小就和父亲一起,开着车巡演美国各地,而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得到了老爸的真传,掌握了不少杂耍的技巧。在高中毕业之后,她向父亲要了300美元,买了一张飞往阿姆斯特丹的单程票,开始了环游世界之旅。这一路走来,她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欧洲的荷兰、德国、瑞士、列支敦士登、意大利、奥地利,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洲的巴厘岛、泰国、菲律宾、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要是荷包见瘪,她就在当地施展自己的特长,表演杂技,小有收入之后又继续上路。我的很多朋友和同事都和我开玩笑说,我从小到大去过的地方可以绕地球一周,因为我在马来西亚和英国求过学,到了美国之后从东岸的耶鲁到了西岸的斯坦福,现在又来到上海工作,可跟她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我的旅程实在是算不了什么。
我们往往会觉得,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十分突出,别的方面就会相对逊色一些。直到进入耶鲁学习,我见识到了各式各样优秀的学生,才意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原来一个人完全可以在每一方面都表现得十分出色。我们以为别人有瑕疵,那只是因为我们在意识到别人的卓越时产生了不安全感。耶鲁的这段生活,教会了我,这个世界上其实存在着各个方面都突出的牛人,也让我明白,不要为自己的不足找借口。
密歇根大学的体育文化
参见:密歇根大学狼獾队
除了学术以外,密歇根大学最突出的还有它的体育,即在十大联盟及NCAA里著名的“狼獾队”,位于中西部十大联盟之首(Big Ten)。它的受欢迎程度之高主要来自它在球场上的高知名度。截止到2014年,密歇根大学是NCAA唯一一所获得过顶级联赛中全部四大球赛(篮球、橄榄球、棒球、冰球)的全国总冠军满贯的学校。另外,密歇根大学在游泳、冰上芭蕾、垒球等项目都是传统劲旅。2014年,密歇根大学的垒球队再次夺得了十大联盟的联赛冠军,完成了不可思议的七连冠。
密歇根大学的橄榄球队、男子篮球队几乎每年都是全国的前25名,学生们提起自己学校球队的屡战屡胜无不眉飞色舞,这使球队也成了学校的财源之一,它的年度预算甚至比一些小国家的GDP还要高。而反过来,为了吸引全国高中学校里的体育健将们,大学也提供优厚的体育奖学金。每年下半年,密歇根学子的星期六一定属于橄榄球——学校的第一号传统。学生们聚在一起,然后一群群地向学校的主场密歇根体育场涌去。这个西半球最大的球场,世界第四大体育场,一到比赛时就座无虚席,十二万人一起站起来为球队呐喊挥舞,场面十分热烈。即使2007年来橄榄球队处于低谷,也能保证每场球有10万人以上的上座率。学生对学校和球队的热爱在此时充分体现。 参见:七叶树狼獾德比
密歇根大学在体育方面有几个世仇对立的死敌,例如橄榄球上的密歇根德比的对手密歇根州立大学斯巴达人队、五大湖德比的对手圣母大学爱尔兰战士队、小布朗茶壶争夺对手明尼苏达大学金色地鼠队、十大联盟密俄对抗俄亥俄州立大学七叶橡果队、拥有极其相似校史和文化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尼塔尼雄狮队,还有篮球赛场上的杜克大学蓝魔队和印第安纳大学山地人队等。邻州的伊利诺伊大学和同城的东密歇根大学也仇恨密歇根大学,但由于他们实力太弱,密歇根大学并不在乎。而滑石宾夕法尼亚大学在赛场上则是密歇根大学的友好学校。 除了橄榄球和男子篮球以外,密歇根大学狼獾队还拥有女子篮球、男子足球、女子足球、男子排球、女子排球、网球、摔跤、越野、体操、冰球、男子高尔夫球、女子高尔夫球、曲棍球、垒球、划船、游泳、跳水、棒球、划水、滑雪、水球、田径、跆拳道等27支队伍。
密歇根大学的校友在奥运会上也有不错的成绩。在除了第一届奥运会以外的每一届夏季奥运会里,都有密歇根大学的校友参赛,并且大多数奥运会上都有校友夺得金牌。截止到北京奥运会,密歇根大学的校友一共夺得了135块夏季奥运会奖牌,包括65枚金牌,32枚银牌和38枚铜牌。若算上冬奥会,则是72金39银40铜。
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历史个人金牌最多(8枚)的游泳运动员迈克尔·菲尔普斯即是该校08届毕业生。NFL史上最佳四分卫之一的汤姆·布拉迪成名于密歇根大学。篮球历史上著名的密歇根五虎也来自于密歇根大学。NCAA历史上最优秀的教练之一薄·辛巴克勒(Bo Schembechler)也是在密歇根大学完成了他超高的获胜率记录的。 陈佐湟:中国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 (博士阶段学习)
唐英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 (本科阶段学习)
吴大猷:物理学家,前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博士阶段学习)
张存浩:化学家,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研究生阶段学习)
朱光亚: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博士阶段学习)
吴经熊:法学家,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阶段学习)
吴贻芳:教育家,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1928年在密歇根大学获生物学博士学位
倪 军: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家,密歇根大学机械学院院长,上海交大密歇根学院院长
孙晓波:汽车及发动机专家,卡特彼勒中国研发董事长,华晨汽车集团前副总裁、首席技术官
黄仁宇:历史学家、中国历史明史专家(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
飞:香港自由党创党、时事评论员(本科阶段)
刘玉玲:好莱坞著名华裔女演员,毕业于密歇根大学亚洲语言文化专业
沈佳音:留美青年钢琴家,钢琴博士(本科及硕士阶段)
李恩良:教育家、工程师,浙江大学前副校长、浙江工业大学前校长
张钧量:马林巴琴音乐家、作曲家
王中军:华谊兄弟的创始人
张有学:地球化学专家,编有通用课本《化学地质》 迈克·华莱士:美国著名记者
鲁迪·汤姆贾诺维奇:美国篮球教练,前NBA球星
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第38任
麦当娜:国际流行乐巨星
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讯息理论与数位电路之父
拉里·佩奇:Google创办人
汤姆·布拉迪:著名橄榄球运动员,NFL最佳四分卫
托尼·法德尔:iPod之父
罗伯特·卡里奥:万维网的发明人之一
阿尔弗莱德·沃尔登:NASA试飞员,阿波罗15号的轨道舱驾驶员,被吉尼斯纪录评为“最被孤立的人类”
查尔斯·美林:美林证券创办人
查尔斯·韦斯特:麻省理工学院的前任校长
迈克尔·菲尔普斯:美国著名游泳运动员
约翰·布朗:施乐的首席科学家
克劳迪娅·亚历山大:NASA伽利略木星的指挥官和负责人
威廉·大卫森:玻璃制造商,底特律活塞队、坦帕湾闪电队老板。
约翰·卡西曼:波音公司的试飞员,是世界上第一个驾驶波音777飞行的人
罗伯特·福尔曼:著名工程师,北极星导弹和波塞冬导弹研发组的核心成员
亚瑟·维尔斯:原芝加哥公牛队老板、底特律奥体中心拥有者
伊丽莎白·穆雷尔·格里高利·麦吉尔:世界上第一位女性飞机制造师
阿兰·卢登堡: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的创始人
肯尼斯·伊拉·奥佩尔:数学家,解决了四色猜想问题
迪克·考斯特罗:推特的CEO
希德·梅尔:电子游戏之父,编写了文明、铁路大亨、殖民帝国等游戏
约瑟夫·弗朗西斯·谢:阿波罗的负责人
西奥菲勒斯·阿伯特:密歇根州立大学前校长
亨利·斯库尔克拉夫特:19世纪的人类学家、地质学界、地理学家,印第安人大使,发现了密西西比河源头
查尔斯·亚当斯:历史学家、康奈尔大学第二任校长、威斯康星大学前校长
艾德加多·俺家那:农业学家、菲律宾大学前校长
菲尔丁·约斯特:19世纪末著名橄榄球教练
强尼·克莱顿:曼荷莲学院校长
贾斯汀·梅尔:伊拉克足球运动员,代表国家队出战五次
詹姆斯·安吉尔:耶鲁大学第十任校长
阿伦·布里顿:音乐家,美国音乐教育大会前会长
斯科拉顿·布鲁克斯:密苏里大学前校长、俄克拉荷马大学前校长
威廉·坎普贝尔:加州大学系统前校长
薄·辛巴克勒:著名橄榄球教练,NCAA胜率第二高的教练
约翰·迪比亚基奥:康涅狄格大学前校长、密歇根州立大学前校长、塔夫茨大学前校长
卡罗尔·文森特·纽宋:纽约大学前校长
克里斯·韦伯:著名篮球运动员
朱万·霍华德:著名篮球运动员
杰伦·罗斯:著名篮球运动员
杰克·叶伦:美国作曲家
阿兰·戈麦斯:USA Today的著名记者
詹姆斯·欧文:阿波罗15号宇航员,第一个在月亮上驾驶月球车的人
安·利平斯基:著名编辑,普利策奖得主
大卫·舒斯特尔: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为福克斯和CNN工作
哈利·卡维尔:数学家,对数理统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卫·高尔:著名数学家和经济学家
詹姆斯·穆克勒斯:麻省理工学院数学家,《拓扑学》的作者
罗伯特·阿特金斯:医药学家,发明了阿特金斯食谱
约翰·卜吉思:第一位成为圣公会教主教的黑人
阿明·罗忆诗纳:天文学家,在判定彗星轨道的方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纳德·阿士美:著名化学家
史蒂夫·汉密尔顿:作家,《血色天空》的作者
爱德华·怀特:第一个太空行走的美国人,后在阿波罗1号试验中牺牲
雷蒙德·皮尔:老年生物学的奠基人
亨利·波拉克:著名地球科学学家
道格拉斯·霍顿:美国铜矿之父
苏珊·奥尔良:《兰花贼》的作者
贝蒂·史密斯:作家,《布鲁克林有棵树》(又叫《常青树》)的作者
詹姆斯·拜尔德:建筑家,指导了林肯纪念堂的修建
约翰·布莱利:剧作家,《圣雄甘地》的作者,奥斯卡奖得主
瓦伦汀·戴维斯:剧作家,《34街的奇迹》的作者,奥斯卡奖得主
约翰·尼尔森:**制作者,凭借《角斗士》获得奥斯卡最佳特效奖
约翰·伊尔戈:著名**录音师,奥斯卡奖和格莱美奖得主
卢克·考尔森:英格兰足球运动员
科菲·奥巴尔:加纳籍足球运动员
丹尼尔·阿隆:作家,有很多畅销作品